行业新闻
在数字化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与生活的许多方面紧密相连,殡葬行业也不再例外。随着人工智能绘画、数字人等技术逐渐走入日常,科技是否能承载人间的思念,成为了一个热门讨论的话题。在贵州省贵阳,‘百姓身后事’联办平台所推出的‘网上纪念馆’功能,正大胆尝试用数字化的方式来连接生者与逝者的情感。
走进贵阳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记者球盟会官方网站目睹了巨大的数字屏幕上信息实时跳动,包括电子死亡证明的开具量、遗体接运的轨迹、公墓的预约数据等。贵阳市民政信息中心的一位负责人指出,这一平台提供了诸多殡葬服务功能,其中包括了‘祭扫数据’模块。尽管这些新技术受到了关注,现阶段的使用率仍然较低,显示了科技与传统殡葬之间的显著‘温差’。
对于国人而言,情感的表达往往需要依托于线下的仪式感。不过,随着网络祭扫作为一种新型的祭奠模式出现,学者们认为文化接受度和仪式的完整性还有待提升。从技术层面来看,通过科技赋能,殡葬的流程变得更为高效。贵阳的‘百姓身后事’联办平台专注于解决殡葬行业诸多痛点,包括死亡数据不共享、殡仪服务体验差、葬礼安排不周到、非法中介严重等五大问题。
这一平台于2024年初启动,并在同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平台现已实现被称为“五个一”的服务功能:首先是死亡证明‘一证共享’,通过线上系统,公安和医疗机构能够迅速出具电子签章的死亡证明,确保数据的统一和共享;其次是遗体接运的‘一键办理’,市民可通过多个线上渠道预约接运,并通过GPS进行实时定位;第三是殡仪服务‘一窗公开’,明确显示殡葬服务项目和价格,确保透明度;第四是公墓安葬的‘一程服务’,可实时追踪骨灰去向,避免公墓超定价现象;最后是后事办理的‘一网联办’,政府能通过数据共享快速注销逝者相关证件,群众则能便利地申请丧葬补助、查询财产等。
该中心负责人表示,这个平台的突破在于全流程的数据贯通,整合了相关部门的数据,提升了服务效率。正因如此,贵阳的殡葬服务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关注,2024年底,该平台更是入选全国数字政府五十佳创新案例之一。与其他地区的平台相比,贵阳在殡葬服务的全过程中创造了多个首例,实现了服务环节的规范化和惠民化,为群众的殡葬需求提供了更加完善的保障。
在贵阳的一些公墓,新推出的智能升降壁龛葬区引起了许多年轻人的关注。该区域通过遥控升降系统,允许家属查询墓位的信息,并能查看逝者的生前照片和传记资料。部分家属反映,科技与自然结合的葬法不仅体现了对逝者心愿的尊重,更让追思的方式显得更加尊严和温暖。
据数据显示,贵阳市已累计免费安葬378位逝者,预计在2025年清明期间还会举行多场公益性生态葬,为社会传递了更多的殡葬文化新理念。此外,传统的花坛葬、树葬,甚至可降解的骨灰盒等元素融入,正在逐步改变民众对殡葬的认知。
社交媒体上的年轻网民表示:“通过手机就能查看公墓的全景、预约代祭服务,科技让告别的过程更有温度,也让我们更勇敢地面对生命的终点。”
然而,科技赋能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该负责人坦言,尽管平时网络使用率越来越高,仍有不少年长者倾向于电话预约接运车辆,因为对于习惯于传统线下办理的群体,线上操作依然存在一定的学习和适应难度。
目前在一些农村地区,很多老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而年轻子女通常工作繁忙住宿外地,也造成了网上预约等功能的使用率较低。这种数字鸿沟成为促使殡葬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一个重要障碍。而被寄予厚望的‘AI数字人’技术尚处于筹备之中,虽然在一些大城市已有应用,贵阳在逝者影像采集与隐私保护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
为了让科技真正承载情感,而不是简单的技术堆砌,贵阳亟需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将更多的智慧硬件与数字化产品整合入平台,例如AR追思、AI数字人等,进一步提升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当数字技术与对生命教育的关注相结合时,我们不仅在转变殡葬的新形式,更在深刻重塑社会对于生命尊重与传承的态度。”该负责人总结道,望在未来,科技能更好地承载人们的情感记忆,使生者与逝者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