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在市燕儿窝殡仪馆,一群年轻的殡葬工作者正在默默奉献,其中有遗体接运工冉家玲与师傅曹凯,他们正驾车赶赴服务现场。(全媒体记者梁淑芳摄)与此同时,安葬礼仪师陈殿元与家属进行着亲切而重要的交流,商讨着有关仪式的各项细节。(全媒体记者梁淑芳摄)
新疆网讯(全媒体记者梁淑芳)近年来,一批“95后”“00后”的年轻人悄然走入了殡葬行业,从事礼仪、入殓及遗体接送等工作。他们以新颖的视角和积极的态度,为这一特殊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在连日的采访中,记者走访了市殡葬服务中心的基层单位东山生态园和燕儿窝殡仪馆,通过这些年轻“生命摆渡人”的讲述,感受到了生命最后一程的故事,记录了他们在这一特殊行业中的成长历程。
4月4日,在东山生态园,23岁的安葬礼仪师陈殿元正全心投入,为一场安葬仪式做最后准备。作为武汉民政职业学院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他自2022年7月入职以来,已经主持了700多场安葬仪式。
他最难忘的一次经历,是为一位37岁因病去世的教师主持安葬仪式。遗属们带来了众多玩偶,其中一只毛绒兔子尤为特别。这是已故教师七岁时得到的礼物,母亲在将其轻轻摆放时,颤抖的手指始终在抚摸着它。此后,陈殿元开始关注每一件陪葬品背后的故事。他意识到,每一个褪色的手表和生锈的钢笔,都是生者与逝者之间最后的“对话”。那时他曾劝导逝者的母亲:“阿姨,您流下的眼泪会让她不能安心。”这一刻,让他深刻理解了殡葬服务不仅仅是仪式的完成,更是提供情感出口的责任。
谈到选择这一职业,他的父母起初并不支持,但在看到他的坚持后,渐渐地接受并尊重了他的决定。父亲常说:“你已经成年,可以选择自己的未来,仅仅选择了这一行,要做到学业精进、心怀敬畏。”牢记父亲的教诲,陈殿元在岗位上认真学习,去年还获得了自治区职业技能大赛公墓管理员项目的第三名。他表示:“在这个行业里我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服务殡葬不仅需要责任心,还需要同情心,只有与逝者的家属共情,才能把工作做好。这个责任不仅是让逝者体面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更是安慰生者内心。”
在燕儿窝殡仪馆,一位“00后”遗体接运工冉家玲正在忙碌着。在她的工作日记中,记录着许多生命的故事,比如为70岁的抬棺者调整接运方案,她用40分钟将遗体从三楼的狭窄楼梯下挪……
自2021年7月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园林设计专业毕业以来,冉家玲选择留在实习单位——市燕儿窝殡仪馆。她与47岁师傅曹凯搭档,成为了一名接运逝者的陪伴者。殡仪车的副驾驶位置常常是留给家属的,他们将在接运的旅程中陪同送别亲人。在这段短暂的旅程中,冉家玲见证了各式各样的人生悲剧,有的家属默默流泪,有的则痛哭失声,目送逝者的离去。
冉家玲回忆起她的第一次出车任务,那是一位因车祸而意外去世的大约40岁的男子,现场的情景让她深刻感受到生命的脆弱。“生死之外,世界是如此宽广。”她说,失去亲人是最悲伤的时刻,“我们时刻要为他人着想,不擅主动问候,也不说再见。”
在4月3日午夜,25岁的入殓师谭家宝仍在工作台前驻足。随着手中镊球盟会子、棉签与特制蜡的灵巧运用,他正在为一位车祸逝者修复面部损伤。他说:“修复工作不仅仅是技术活,更是对逝者生命的尊重。”
谭家宝在八岁时失去母亲,殡仪馆的工作人员曾给予他专业的服务,这段经历令他立志走上殡葬之路。在校期间,他学习了多门课程,包括“火化机技术”“防腐整容”和“现代殡葬应用解剖”等,掌握了实现“生者慰藉,逝者安息”的技巧。通过老师展示的遗体修复对比,他深刻领悟到了这份工作背后承载的重大责任。
虽然家人起初对他选择的职业避之不见,但一次为白血病儿童整理遗容的经历坚定了他的信念:当母亲握着他的手说出感谢时,他触及到了这一职业的“神圣性”。
谭家宝的第一位师傅是遗体火化工邱振宇,41岁的他在行业中已工作五年。邱振宇表示,年轻人的加入为行业注入了新鲜活力,他们运用现代科技,比如生物降解材料与AI,帮助复原逝者的面容,将外表的修复与心灵的安慰结合起来。他记得与新入殓师齐心协作,通过AI分析老照片,耗时两天半为一名车祸逝者的面容复原。逝者的家属对他们送上的真诚感激,令他倍感欣慰。
清晨时分,28岁的刘可心在告别厅调试视频播放设备。作为一名社会工作专业的研究生,她对殡葬行业充满敬意,努力重构传统葬礼。
在最近的工作中,刘可心为一位70岁女性逝者举行了一场特别的家奠礼。她将逝者的生平与为50年老伴准备的影片进行剪辑呈现,伴随着老人的情感,每一张照片都在诉说着动人的故事。
通过安慰家属,刘可心向亲朋好友讲述着老夫妻共同走过的岁月,她的讲述最终打动了所有在场的人,老人满含感激之情,握住刘可心的手不断表达谢意。
聊起自己的职业选择,她指出:“对年轻人而言,择业更宽广,我热爱挑战,并且认为能力远比学历重要。在这里,我学到了许多关于礼仪、沟通的知识,以及如何更好地服务他人。”随清明节临近,刘可心每天要为多个家庭举办家奠礼,她的每一次鞠躬、每一束鲜花,都承载着对逝者的尊敬和对生者的慰藉。她的座右铭是:“守护逝者的尊严,抚慰生球盟会者的心灵,不留遗憾地送好每一程。”
包玉琴表示,目前市燕儿窝殡仪馆有60多名员工,其中“90后”“00后”占据了一半的比例。年轻人的加入和活力为殡葬行业带来了新生,展现出更加阳光自信与创新的风貌。
然而,在谈到殡葬行业时,很多人却避而不谈,认为这并不是一项体面的工作。市殡葬服务中心党总支书记刘婷对此却持不同看法,她指出,设立殡葬专业不仅是职业教育的创新,更是社会文明的进步缩影。随着教育部批准开设民政职业大学,殡葬行业迎来了更多高素质的年轻人才。他们用新颖的视角挖掘行业的潜力,以尊重和专业,书写每一个生命的终章,赋予这一最后旅程以温暖和体面的句号。
“每一个职业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就必需做好。”这是刘婷常对年轻人说的话。她相信,殡葬工作不仅需要责任心和同情心,更需要与逝者家属的共情,才能真正完成这一重要使命。
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的科长曹晋喜表示,民政部门将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青年潜力人才和技能型人才。2023年,市殡葬服务中心已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校企合作实习基地,为专业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和实训场所。同时,民政部门会定期举办职业技能和礼仪服务等培训,使业务骨干参加各级行业比赛,有效提升技术水平,致力于建设具备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队伍,推动新时代殡葬行业的发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