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盟会(中国大陆股份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新时代下如何寻求简化丧葬仪式和保留文化内核之间的平衡-球盟会(中国大陆)股份有限公司

行业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行业新闻

新时代下如何寻求简化丧葬仪式和保留文化内核之间的平衡

更新时间:2025-04-28点击次数:

  

新时代下如何寻求简化丧葬仪式和保留文化内核之间的平衡(图1)

  传统丧葬仪式繁琐,涉及伦理教化、社区整合与文化传承,但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产生冲突。

  3.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部分子女因工作压力或地理阻隔而简化丧葬流程,导致仪式草率、情感表达缺失。

  4.然而,农村对死亡的认知既包含灵魂信仰,也受家族伦理制约,孝道的核心在于通过生前的赡养与死后的仪式,将个体生命纳入家族与历史的连续性中。

  2月3日晚上,熟睡的我被母亲吵醒,我大奶奶[[1]]老了,按照我们这里的丧葬习俗,我和弟弟要当孝子,回村里待上5天。

  坐标豫北,在我们这里,老人老了后,有着相对复杂的丧葬仪式。本地会在老人去世后,用冰柜保存老人的尸体,放在灵堂,冰柜两侧是女孝子,冰柜前面放着一个金色的摇钱树,上面挂着一些5元、10元的纸币。在院子内会搭一个充气灵棚,灵棚和灵堂相连的地方的正中央桌子上放着大奶奶的灵相和贡品,桌子后面是一个纸房子,是大奶奶在阴间的房子;左右两侧是金童玉女为大奶奶指引阴间的路。在第一天的时候,会召回本家人,安排丧葬各事项;第二天请大师来地里看墓地,并给村里人送帖子,在村庄内写讣告贴在电线杆上,告知此项白事;第三天所有亲戚来看,孝子作陪;第四天上午火化,下午在三点半的时候进行“迎经”,帮忙的人抬着纸房子走在前面,大孙子抱着灵相走在最前面,后面的人们根据亲疏远近站成一排,左手拿一根香,右手拿根孝棍儿。最前面有人吹唢呐,在十字路口会停三五分钟,也许是让大奶奶歇歇脚。晚上要做七顿饭,并请人来为大奶奶唱戏;第五天下葬,上午亲戚们和大奶奶的朋友们到齐,吃过午饭后将大奶奶的骨灰从冰柜移到棺材里,然后运至地里下葬。在这五天内,孝子要穿上孝衣,在棺材附近尽孝,男小辈在外面灵棚守着,女小辈在里面灵堂里守着,一般只有一上午,在晚上,小辈的父母辈需要轮番守着,以此来尽孝。尽孝的人的服饰也有规定,只能穿黑色的,外面披上孝衣,鞋子有鞋绳的不能打结,寓意后辈们没有矛盾。亲戚们的孝衣根据亲疏远近、男女性别也有所不同。在这期间本家每日三餐会管饭,俗称“吃席”,吃的形式根据本家贫富而定,富人家吃席,其他的吃大锅饭。这次虽吃的是大锅饭但顿顿的形式也是不同的,有卤面、烩菜、面叶儿汤、豆沫儿等各种形式。吃饭时,管事儿、帮忙的人先吃,随后是亲戚朋友们,最后是本家人。孝子们需要在火葬、迎经以及下葬的时候跟过去,在上午的时候准确说是在亲戚到来或者需要哭丧的时候,趴在冰柜周围哭丧。

  繁琐的白事流程是孝道文化的仪式化表达,同时也是宗族与社区的认同球盟会官方网站需求。白事流程的复杂性源于儒家孝道思想对丧葬仪式的深刻影响。传统观念认为,“事死如事生”,葬礼需通过一系列仪式体现对逝者的尊重和孝心。就像上述描述的丧葬流程一样,要求孝子们连续五天昼夜守护灵柩,夜晚儿子必须参与,否则会被视为“不孝”。这些流程通过反复的行为强化孝道的伦理意义,成为社会评价个体道德的重要标准。在农村社会,葬礼不仅是家庭事务,更是宗族和社区共同参与的集体活动。例如在哭丧的时候,孝子们需以高亢的哭腔表达哀思,即便真实情感不足,也必须通过表演传递“孝”与“礼”的符号,否则可能被指责为“不孝”或破坏家族声誉。这种公共性要求使得流程必须符合传统规范,以维系社会关系网络的稳定,体现对宗族和社区的认同感。繁琐的丧葬仪式是被社会建构出来的,人们在社会中以哭声是否高涨,丧葬仪式是否繁琐来定义孝的程度。

  然纵观这几天,真正伤心的人也只有与大奶奶熟识,与大奶奶朝夕相处的人罢了。貌似只有在吃饭的时候和下葬的时候人比较多,人们脸上不见悲伤,更多的是在电暖器旁边,在空调屋里,在街坊之间,和熟识的人谈着家长里短,聊着鸡毛蒜皮,或者拿着手机刷视频、打游戏,繁琐的丧葬仪式和人们脸上的冷漠之间有着鲜明的矛盾。在传统丧礼中,情感表达被高度形式化。例如哭丧时,孝子们需以程式化的哭腔和内容展示悲痛,仪式性情感和人们的真实情感是分离的,即使内心未必悲伤,也必须完成这一“表演”,否则可能被贴上“不孝”标签。这种表演性情感更多服务于社会评价,而非个体真实情绪。而且整个丧葬仪式涉及管事儿、帮忙的人、亲戚们以及本家人等四类人,与逝去的人交情不深,本身也没有太大的情感表示。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一日丧”现象逐渐出现,子女或亲戚因工作压力或地理阻隔简化流程,甚至无法出席葬礼,导致仪式草率、情感表达缺失。这种矛盾反映了传统孝道观念与现代生活节奏的冲突。而且葬礼也是农村社区重要的公共事件,亲友共同参与守灵、吊唁等活动,既确认逝者的社会地位,也通过集体行动强化社区凝聚力。例如迎经等仪式,通过公开的哀悼行为宣示家族的社会声望。丧葬仪式对人们来说更多的是社会功能,大多数人以旁观者的身份去看整场丧葬仪式,以此去评判本家人是否尽孝,逝去的人的社会地位以及社区是否有凝聚力。

  丧葬还有一个重要的社会功能是伦理教化和孝道传承,白事通过仪式强化“慎终追远”的价值观,例如“满五七”祭奠需在逝者下葬后第五个七日举行隆重仪式,要求后代持续表达哀思,以此传递孝道责任。这种周期性祭奠将个体死亡转化为家族记忆,维系代际伦理纽带。因此丧葬仪式主要的传承者是村里经历过且熟识丧葬各项仪式的老人,他们在整个丧葬习俗中发挥着传承的作用,据悉我的父母也是从村里老人那里了解到以前从未知道过的丧葬仪式。传承的前提是了解和认同,年轻一代们尚不熟知且不认同繁琐的丧葬仪式,父母一辈有的也不知晓丧葬的具体内容,而且随着现代化的加速发展,人们是否有时间和精力去完成各项丧葬仪式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丧葬习俗是从古流传下来的,其本质是孝。生前的赡养和死后的仪式是中国孝道的具象化,它不仅要求子女在父母生前尽赡养之责,更需通过葬礼和祭祀完成“送终”义务。然而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着对孝道的不同解释,有着那个时代的人们对孝道、对丧葬习俗的要求。如今在我国大力倡导移风易俗、一切从俭的背景下,我村丧葬习俗从尸体入土变为火葬后棺材入土,也不再请人来打架子鼓;在听父母的交谈中,了解到本该回去的三七、五七、百日等日子从这次白事后也不用再回去了;询问弟弟对这些天整个丧葬习俗的看法,得到回答,“太繁琐了,我觉得应该简单些”。丧葬习俗目前正发生着改变,未来也将变化。在压缩性现代化的今天,丧葬习俗与现代社会在不断地适应和改变中,在向着一切从简的方向发展着。

  白事的繁复流程本质上是孝道文化的仪式化载体,其功能远超个体情感表达,涉及伦理教化、社区整合与文化传承。农村对死亡的认知既包含灵魂信仰,也受家族伦理制约。而孝道的核心,在于通过生前的赡养与死后的仪式,将个体生命纳入家族与历史的连续性中。现代社会中,如何在简化仪式与保留文化内核之间平衡,仍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扫一扫,添加微信

热线电话:

18924319967 广州市天河区棠东东路11号4楼B465 13905789423@139.com
Copyright © 2025 球盟会(中国大陆)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粤ICP备20242389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