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以前觉得不立碑是不孝,现在发现树葬比传统墓葬更有意义。”4月1日,在南昌福寿园生态葬区,王女士为母亲献上一束白菊。清明临近,记者走访发现,随着殡葬改革的深化,树葬、花坛葬、草坪葬等生态安葬方式正逐渐被人接受,以“零墓碑”“可降解”“低成本”的特点,为城市文明发展注入绿色基因。
南昌多个墓园都设有生态葬区,形式分为树葬、草坪葬、花坛葬、金石葬等。4月1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西山镇南昌福寿园的安石园内,这里没有传统墓地的阴郁,倒像是一个唯美的公园。生态葬区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165平方米的空间内有四种安葬方式。走过用树木做成的“屏风”,映入眼帘的是整齐分块的草坪和数十棵小松树,这里没有高耸的墓碑,逝者骨灰被装入可降解骨灰盒,深埋于花草之下。
“这里可以安葬5名逝者,名字都刻在这个小石板上。这些是保留骨灰球盟会网页入口的,所以价格也是最贵的,需要一万元左右。”南昌福寿园工作人员指着花坛葬告诉记者,“那边一大片是草坪葬,和树葬一样都不保留骨灰,骨灰会通过可降解骨灰盒与自然融合。这里通常不设墓碑,会将一块刻有逝者姓名的铭牌放在边上,价格也比花坛葬便宜很多。”
“传统墓葬每穴占地1—3平方米,而花坛葬每穴仅需0.3平方米,单位土地利用率提升十余倍以上。”园区负责人介绍,传统墓葬的石材开采、运输和墓碑加工会产生大量碳排放,而生态安葬通过使用竹木、陶土材质可降解骨灰盒,不仅实现零碳,还避免了对土壤的重金属污染,“骨灰盒分解后,骨灰中的钙、磷等元素可自然融入土壤,成为植物生长的养分,真正实现了‘入土为绿’的新丧葬理念。”
在生态葬区,记者遇到了正在给母亲扫墓的王女士,她的母亲去年选择了树葬。“传统墓穴20年以后还要缴纳上千元的管理费,生态安葬直接一次性买断,政府还给补贴,算下来只需要几千元。以前觉得不立碑是不孝,现在发现树葬比传统墓葬更有意义。”王女士说道。
记者了解到,南昌市自2019年实施生态安葬奖补政策以来,对树葬、花坛葬等生态方式给予每例1000元补贴,对骨灰撒散等不保留骨灰的方式补贴3000元。这一政策直接降低了殡葬成本——传统墓葬均价超5万元,而生态安葬费用普遍在千元至万元之间。“这两年,生态安葬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主要是大家观念上得到转变,逐渐认可了厚养礼葬的文明新风。”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工作人员表示,“此外,政府补贴给了市民实实在在的优惠,奖补政策不仅减轻了群众的丧葬负担,更传递了绿色殡葬理念。”
为保障政策落实,南昌建立“一站式”减免服务机制,群众在殡葬服务单位可直接办理五项基本殡葬服务费减免,当天办结。2020年以来,我市共发放生态安葬奖补141人次,累计奖补金额38.2万元。
作为一种绿色、环保、文明的殡葬方式,生态葬区的日常维护也打破了传统墓园的“冰冷感”。在南昌福寿园,工作人员定期补种花草,用植被养护替代墓碑清洁,并通过电子档案精准记录每个骨灰安放点的位置,实现数字化管理,便于追溯。
记者在生态葬区看到,这里的草坪和树木处理得格外整洁,连一根杂草都看不到,树木也格外秀丽。“保洁人员会使用竹制或木制的扫帚轻扫地表,避免损伤植被,特殊区域如树葬区则采用人工捡拾方式。”南昌福寿园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同时,园区的祭扫服务更是融入了诸多科技元素,带来诸多创新。家属可通过园区云纪念平台建立网上纪念馆,在网上进行祭祀活动,上传照片、留言追思,让思念不受时空限制。对于无法亲临现场的人,还提供代祭扫服务,工作人员会擦拭纪念牌、献花并拍摄反馈视频。据统计,去年清明节,园区为200多个家庭提供云上祭扫服务,线次。
“云上祭扫解决了传统祭扫中照片易褪色、物品难保存的痛点,此外,部分墓球盟会网页入口园的平台还提供家族纪念馆、数字族谱等功能,可长期保存逝者信息,方便后代追溯家族历史。这种方式既保留了纪念意义,又融入了科技元素,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参与。”南昌市殡仪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表示。
从古至今,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殡葬十分重视,“死有所葬、入土为安”的观念已持续几千年。从土葬到火葬是一场革命,从火葬到生态安葬也是一场革命。据工作人员介绍,在南昌福寿园安石园内,逝者多为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生人,甚至有二三十年代生人。
“这位老者以前做过老师,去世的时候96岁,他的孙子跟我差不多大。据其家人说,选择树葬是老人自己的意思,老人家生前告诉子女,墓碑上的字会风化,但树会越长越高,可以替他见证这座城市的变迁。”安葬礼仪师邓师傅告诉记者。
从2020年的3人到2024年的49人,我市选择生态安葬的逝者人数逐年上升,且群体正呈现多元化趋势,公务员、教师、医生等人群占比非常高。南昌福寿园相关负责人说,越来越多的逝者生前主动提出生态安葬要求。
站在福寿园的生态葬区,目之所及是高矮错落的松树与鸢尾花丛。如果不是工作人员指着树干处的铭牌,很难想象地下长眠着数十位逝者。这场殡葬改革的深层意义,或许在于重新定义“永恒”——当生命以另一种形式融入自然,当祭扫从“扫墓”变为“看树”,人类对死亡的恐惧与执念,正悄然转化为对生态的敬畏与责任。
在采访期间,记者多次听到“生命回归自然”的表述。从政策设计者到普通市民,从墓园经营者到逝者家属,不同群体对生态安葬的理解虽有差异,但对“绿色殡葬”的认同正在凝聚。当越来越多的群体选择生态安葬,当集体仪式成为城市文明的新符号,这场殡葬改革已超越了简单的环保命题——它既是对土地资源的珍惜,也是对生命价值的重新诠释。
未来,如何进一步提升生态安葬的“仪式感”与“归属感”,如何让“身后绿”成为更多人的主动选择,或许需要更人性化的政策设计与更深入的文化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