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近日,记者在贵阳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看到,巨大的数字大屏上,“贵阳贵安百姓身后事联办平台驾驶舱”实时跳动着电子死亡证明开具量、遗体接运轨迹、公墓预约数据等信息。
贵阳市民政信息中心负责人指着屏幕右下角的“祭扫数据”模块坦言:“我们开通了网上纪念馆等功能,不过目前使用率还很低,科技与传统殡葬的‘温差’依然明显。”
对于中国人来说,情感表达需要线下仪式感,网络祭扫作为新型祭奠模式,在文化接受度、仪式完整性方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针对解决殡葬领域死亡数据不共享、殡仪服务不贴心、安葬服务不周到、后事办理不联动、非法中介难禁绝等5个突出问题,贵阳贵安于2024年初启动建设“百姓身后事”联办平台,并于同年9月投入使用。
截至目前,该平台已实现“五个一”功能:一是死亡证明“一证共享”,公安部门和医疗机构可线上出具电子签章死亡证明,数据自动汇集到贵阳市数据交换平台,相关部门可根据需求共享死亡数据;二是遗体接运“一键办理”,市民可通过多彩宝、爽贵阳、公众号等球盟会官方网站线上形式预约接运,接运灵车通过GPS实现实时定位、精准监管;三是殡仪服务“一窗公开”,在线上公开殡葬服务项目、丧葬用品价格和惠民殡葬政策;四是公墓安葬“一程服务”,骨灰去向实时推送至户籍地开展跟踪服务,公益性公墓超定价销售可实时预警;五是后事办理“一网联办”,赋能政府可通过数据共享及时完成逝者相关证照注销、停止各类补助等,赋能群众开展丧葬补助金申领、公积金、存款、不动产等涉财查询和继承等,努力实现殡葬服务“一网通办”,让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
“联办平台的突破性在于‘全流程数据贯通’。”该中心负责人解释,平台统一搭建逝者信息数据库,打破公安、卫健、民政等部门的数据壁垒。
2024年底,该平台入选全国数字政府五十佳优秀创新案例,与各地殡葬服务平台相比,贵阳贵安“百姓身后事”联办平台率先实现了出具电子签章死亡证明,率先提供从死亡证明开具到身后事办理的全过程闭环服务,率先建成死亡人口信息数据库,实现了服务的流程更加规范、殡葬服务更加惠民、行业监管更加有效、数智赋能更加精准的目标,更好满足了群众“逝有所安”的殡葬服务需求,有力助推了贵阳贵安殡葬事业改革发展。
在贵阳凤凰山公墓,贵阳贵安首创智能化升降壁龛葬区吸引了不少年轻家属的关注——64个骨灰位通过遥控升降系统有序排列,家属通过扫码查询墓位信息,还能查询到逝者所在的墓区、墓位、联系人信息及逝者生前的相册、生平介绍等。
“父亲生前叮嘱我们不要铺张,这种科技与自然结合的方式,既满足了他回归自然的心愿,也让我们的追思更有尊严。”市民张先生夫妇坦言,身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接受甚至主动选择节地生态葬。
数据显示,贵阳市已累计免费安葬378位逝者,2025年清明期间还将举办6场公益性生态葬活动。除了传统花坛葬、树葬,新型壁龛葬、可降解骨灰盒等“科技+环保”元素的融入,正悄然改变着殡葬观念。
有年轻网友在社交媒体分享:“通过手机就能查看公墓VR全景、预约代祭服务,科技让告别更有温度,也让我们更坦然地面对生命的终点。”
然而,科技赋能的路上并非一帆风顺。该中心负责人坦言,平台上线半年来,仍有大部分的老年家属选择电话预约接运车辆,“习惯线下办事的群体,对线上流程有畏难情绪。”
更现实的问题是“数字鸿沟”:部分农村地区老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子女又在外地,网上预约等线上功能使用率较低。此外,备受期待的“AI数字人”功能仍在筹备中——尽管杭州、广州已有类似尝试,但贵阳在逝者影像采集、隐私保护等方面仍需突破,“我们不想做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要让科技真正承载情感,而不是消费思念。”
该中心负责人透露,下一步平台将接入更多智慧硬件,如AI数字人,AR追思等功能,让科技更好地承载情感记忆。“当数字技术与生命教育深度融合,我们不仅在改变殡葬方式,更在重塑社会对生命的尊重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