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中安在线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们来到淮河流域的固镇境内生活,留下被誉为“大汶口文化第一城”的垓下大汶口文化城址,固镇被称为安徽“最古老的城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1978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接近亿元;1979至1985年,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固镇县驶上经济发展“快车道”,1985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3107万元,比1965年总产值增长7倍;2011年,全年完成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0.77亿元;再到2024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28.1亿元。
经济的繁荣发展,带来了财政收入的不断增加。1965年,固镇县的财政总收入仅为221.97万元,出现赤字10.56万元;“三五”期间,全县财政收入达到2409.72万元,是建县当年的10倍;1979至1985年,财政收入连上新台阶,年平均递增17.85%;再到2024年,全县财政收入达到18.4亿元,比上年增长8.0%,实现了财政收入的突飞猛进。
由于全县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收入分配格局优化调整,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1985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410元、职工人均年工资762元,到2024年的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006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70元,居民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带动生活水平不断升级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伴随着数据跨越式增长的同时,近年来,固镇县还聚焦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深入实施“产业立县、工业强县、教育兴县、文旅富县”四大战略,改变了以前“农业独占大头”的经济结构,实现“三次产业齐头并进”。2024年,全县第一产业增加值87.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5.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65.9亿元,基本实现了向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转变,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70年,固镇县成立工业局,先后推动新建了农机二厂、化肥厂、印刷厂等一批骨干企业。1982年,全县贯彻“搞活经济,发展地方工业”的方针,广泛推行各种形式经济责任制,迎来了工业的快速发展。到1985年底,全县共有机械、化学、建筑材料、食品等门类286家工业企业,完成产值9990万元,是1965年的35.9倍。
除此之外,依托大成食品等龙头企业,亿只肉鸡产业化项目建设基本完成,每一天有10万只肉鸡制品从固镇运往全国各地;依托永固钢构、伊诺华轮胎等行业基础,不断延伸产业链,推动装备制造产业“生机勃勃”……一个个特色产业集群串起了固镇建县以来工业经济跨越发展的坚实足迹,展示着固镇县域综合实力的整体跃迁,更是发展动能转换的生动诠释。
通过加快城镇化步伐,全县人口从建县时候的28.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9万),增加到2024年常住人口49.7万(其中城镇人口19.88万);县城面积从建县时仅有0.8平方公里,到如今的约为20平方公里,是建县时的20多倍。城市建设一步步从量变走到质变,让固镇更具“活力新城”的风范。
2025年,濠城丁楼等26个省级中心村全面建设,连城禹庙等3个精品示范村加快建设,获批3个精品示范村和46个省级中心村,省级中心村获批个数和资金量均居全省第一;“一村一策”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村均经营性收入突破65万元、增长10%以上……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全面振兴壮美图景在固镇正徐徐铺展。
回到建县初期,这些珍贵的文物遗迹还处于被“封存”的状态,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当时文物保护与利用的理念不强,而且还没有发展‘旅游’的概念,也就不存在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994年参加工作的固镇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分管负责人邱晨光,见证了固镇县旅游发展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轨迹。
20世纪80年代,固镇县逐步将垓下遗址、谷阳城遗址等重要文化遗存纳入保护体系,同时积极推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工作,先后编制了《固镇县谷阳城遗址保护规划》《固镇县垓下遗址保护规划》;逐步开展垓下遗址、谷阳城遗址等考古发掘工作,后来固镇垓下大汶口文化城址获评“200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3年垓下遗址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获评国家4A级景区。
围绕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固镇县先后投资近10亿元,建成开放固镇县博物馆、垓下景区、谷阳城遗址公园、津浦铁路固镇站遗址公园和淮北西大门抗战烈士陵园;在3个乡镇及市区建成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截至目前,固镇已建设4A级旅游景区1家、3A级景区球盟会官方网站4家、2A级旅游景区1家、省级优秀旅游乡镇4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8个,省级后备箱工程基地2个。
“依托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固镇县不断创新文化旅游业态,打造消费新场景,推出‘四季四节’全季文旅品牌。”邱晨光介绍,固镇还以垓下景区为核心,以县博物馆、垓下遗址展示馆、津浦铁路固镇遗址公园等景区为基础,“串点成线”推动文旅产业“多点开花”,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旅游体验“新”起来、消费市场“火”起来。
从2005年到2010年,固镇县连续六年实施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项目,累计补贴资金达2500万元以上,拉动大中型机具投资1.2亿元。到2010年6月,全县大中型拖拉机已发展到2200台,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24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151.08万千瓦,是建县初期的200多倍,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97.86%。”固镇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吴晓悠介绍。
丰收背后的“粮”方,是智慧化农机的精准作业,更是“藏粮于技”的不断突破。为推动多产粮、产好粮,固镇县依托国家小麦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和省级指挥田建设等粮食生产项目,精心打造县级“万亩片”、乡级“千亩方”、村级“百亩田”的三级指挥田,开展小面积高产攻关和大面积示范推广,带动全县小麦大面积均衡增产。全县粮食总产量,由1965年的5.39万吨飞跃到如今的65.7万吨,为端牢“中国饭碗”做出固镇贡献。
走进固镇县“绿之源”日光温室大棚,记者看到番茄秧有两米多高,一排排的番茄藤蔓爬满吊绳,番茄秧的底部挂满了红彤彤的番茄,犹如一串串葡萄。“通过实时、精细地监测和分析温室内的各项环境数据,技术人员能够准确无误地把握番茄的生长状况,确保番茄的口感和品质。”固镇县绿之源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智慧说。
该项目投资1.4亿元,建有60余栋智能全钢架日光温室和四季育苗温室,致力于精细高档设施蔬菜种植、新品种培育、工厂化育苗等,预计年产蔬菜8000吨。“目前正在进行试种,预计9月份可以实现全部投产。公司前期通过示范种植,让农户看到效益,后期通过设施租赁等方式,统一育苗、技术指导、销售等,带动周边农户参与蔬菜种植,帮助农户增收致富。”刘智慧介绍。
近年来,固镇县制订《固镇县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实施方案》,实施“514”行动,推动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成功创建省级、市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6家,“王庄花生”“石湖西瓜”“仲兴羊肉”获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刘集镇张蔡村“粉丝”产品获得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称号。
走进固镇县第一中学新校区,融合了现代设计与楚汉复古风格的教学楼群错落有致,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一应俱全的功能室展示着优质教育环境……该校始建于1939年,迄今已有八十余年的办学历史,老校区基础设施陈旧。2019年,固镇县委、县政府投资6.5亿元资金建设了固镇一中新校区。2023年初,学校正式搬入新校区。
“2019年全县财政收入20.1亿元,拿出了接近1/3的财政收入资金高标准建设一所学校,体现了县委县政府实施‘教育强县’战略的决心和魄力。”固镇县教育局副局长杨荣花介绍,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投入从2020年10.15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12.77亿元,5年平均增长达7.6%,2024年,教育支出占全县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23.59%。
固镇县通过加大教育领域投入,不仅在硬件设施上全面升级,更在教育理念上倡导五育并举,推进素质教育;同时,全面推行了优质教育资源带动共享战略,创新实施集团化办学、城乡一体化发展、减负提质、产教结合等系列高质量发展举措。据介绍,固镇县高考万人一本达线人数、本科达线年稳居全市前列,率先在皖北地区通过省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验收,实现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
财政支出力度,彰显民生温度。从1965年的财政支出352.25万元,到2024年的54.14亿元,有效促进了全县经济社球盟会官方网站会高质量发展。如何切好财政“蛋糕”,是固镇建县以来财政支出工作的重点。由初期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到后来的向“三农”和基层等倾斜,再到后来切实保障教育、医疗、社保、养老等民生重点支出。
据统计,1965年,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40%左右,约为140余万元;到了2024年,固镇县坚持把更多财力物力向民生领域倾斜,全年民生支出43.3亿元,连续多年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0%以上。固镇县坚持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相协调,以群众普遍有感有得为衡量标准,推动一项项民生实事落地生根,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