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地处北京市怀柔区最北端的宝山镇道德坑村,在解放战争时期曾是冀热察军区后方医院所在地。2022年以来,随着一场以红色文化为底色的校地联动实践深入开展,这座曾收治3万余名伤员、有625名烈士长眠于此的村庄,已发展成为首都高校思政教育的“第二课堂”。
今年7月3日,“初心如炬·薪火相承”2025年怀柔区宝山镇庆“七一”主题活动暨“大思政课”教育基地揭牌仪式在此举行。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正式授予道德坑村“实践教学基地”称号,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舞蹈学院等10所高校的“大思政课”教育基地集体落户。活动现场,高校代表为村党支部书记高国民颁发社会导师聘书,标志着校地合作从资源对接迈向深度融合。
“1946年到1948年,这里家家是病房、户户住伤员,16岁的‘小看护’们端着药碗穿梭,村民把最后一碗羊汤让给伤员……”在后方医院展馆,高国民指着泛黄的老照片对记者讲述。这段承载着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不仅为村庄积淀了深厚的精神底蕴,更成为开展思政教育的鲜活教材。如今,该村已形成“一园两址一馆”(弘德烈士陵园、后方医院遗址、红色体验基地、后方医院展馆)的红色教育矩阵,年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45%,“村校联”品牌吸引50所高校70个团队实地调研。
怀柔区宝山镇党委书记宿翔宇介绍,当前与道德坑村建立合作的10所高校,正围绕三大方向持续深化实践:一是打磨“思政金课”,将红色历史和乡村发展成果转化为实践教学“活教材”,打造具有深山特色的“行走的思政课”;二是共建“户外课堂”,以戏剧、音乐、美术等形式活化红色故事,推动一批“冒热气”“接地气”的文艺创作在道德坑村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知行合一;三是推动双向赋能,聚焦农业发展、基层治理、数字乡村、文化传承等主题,推动调研成果落地,精准对接高校智慧与乡村发展需求,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实现立德树人和乡村振兴协同并进。
政策支持为合作注入持久动力。作为中组部“红色试点村”、北京市党员教育现场教学点的道德坑村,今年,村校联动机制成为“教育助力怀柔科学城”专项工作首批落地项目之一,推动该村形成了“高校导师+村党支部书记+大学生志愿者”的讲解团队。家在道德坑村的大学生小雷,利用闲暇时间在展馆为青少年讲解:“1946年,这里收治了3万余名伤员,许多护士和我们年纪相仿……”这种“同龄人讲同龄故事”的模式,让红色教育更具亲和力。
从客流量增长到产业融合,实践成果印证了“红色资源+高校智慧”的振兴潜力。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该村旅游收入同比增长45%,红色研学成为新经济增长点。北京舞蹈学院和中国戏球盟会网页入口曲学院的文艺作品、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规划方案、首都师范大学的思政宣讲团等,已在田间地头“生根发芽”。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教育助力怀柔科学城’专项工作,推动校地合作迈向更高层次,将更多的思政课堂、科研项目、文艺球盟会网页入口创作、志愿服务引入宝山,共建智库、共育基地、共创思政金课,不断书写校地协同促振兴的新篇章。”宿翔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