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七月,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洛扎县,青稞穗在海拔3800米的风中摇曳。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雪域同心”实践团的师生们,从辽宁阜新跨越4000多公里山海,背负着行囊踏足雪域高原,把青春实践在祖国的边疆,用信念完成了一场特殊的“青春修行”。
“这不仅是一块牌匾,更是一份双向奔赴的约定。”实践团带队教师姜大为在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签约仪式上,摩挲着汉藏双语牌匾感慨道。7月8日上午,“雪域同心”实践团与洛扎县群团工作部正式签订共建实践基地协议,按下指印的瞬间,为两地架起了合作的桥梁。
签约后的座谈会上,实践团成员徐玉宣同学激动地说到:“民族团结不是口号,而是要像齿轮一样,让不同民族的智慧精准咬合、共同转动。”她的发言让洛扎县委副书记、县长付成聪眼前一亮,“我是咱们学校98级的学生,看到学弟学妹们乘坐40多个小时的火车来到我工作了23年的边疆,真是很开心,也非常感动,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正是我们需要的,洛扎的发展盼着你们常来‘出诊’。”
在付成聪的话里,藏着洛扎的发展密码——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多年来,从传统农牧业到生态旅游,从清洁能源到数字乡村,这座边境小城的每一步跨越都渴望智力支撑。
几天时间,实践团成员先后参观了洛扎县民族团结教育基地、西藏卡久藏药厂,观看了新旧西藏对比展览。参观过程中,大家切身感受到西藏的发展变化,而在他们的笔记本上,早已密密麻麻地记满了“农机改良”“特色产品电商”等待解课题。
洛扎县烈士陵园的松柏,比平原地区的更显挺拔。实践团成员们低头整理红马甲,缓步走向纪念碑,虽然每一步都踩在高海拔带来的微喘里,但也深深地烙印在对先烈的追思中。“1962年,12名年轻战士在这里为守护国土而壮烈牺牲,他们的平均年龄还不到20岁。”讲解员的声音在山间回荡,实践团成员高德权同学的眼眶红了,他在备忘录中写下“青春的模样有很多种,他们的样子刻进了我的心里!”
更震撼的课堂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拉郊乡的边境线上。实践团成员跟着戍边战士巡逻的那天,山端的风很大,而山脚的紫外线却把学子们的脸颊晒得发烫。“这段路我们每天要走4趟,夏天防泥石流,冬天踩冰碴子。界碑上‘中国’二字的红漆更要常补,就像心中的信念永不褪色。”戍守边境的“忠诚卫士”、全国“最美公务员”坚增罗布眼神坚定地指着这条寻边路说道。
实践团成员与戍边战士一同走巡边路、升国旗,共同体悟戍边精神,厚植家国情怀。当孙庆蕾、崔殿绥两名同学亲手将国旗升起,看着它在雪山之巅飘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不能丢”,全体成员真正理解了“家国”二字的千钧重量,也深刻地理解了家国安宁的背后是无数人用青春在守护。
生格乡小学的教室里,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实践团成员一边为小学生们佩戴春风志愿者服务队的徽章,为他们讲述全国球盟会官网入口百强社团的故事,一边手把手教孩子们手绘带有石榴籽图案的背包、制作民族团结星星灯、剪出“祖国你好”“民族团结一家亲”窗花。
在这堂融合课里,既有机械学子设计的“齿轮转动小实验”,让孩子们直观感受生活中的机械原理,也有思政课上的“国旗故事”……当讲到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升起国旗时,孩子们纷纷举起手中的剪纸作品与石榴籽背包,宛若一幅小小的“中国地图”。当听到孩子们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喊出“春风的哥哥姐姐们再见”时,他们的脸上露出灿烂的高原红,让实践团成员深刻地懂得了团结是小手相握的温度,更是多民族共绘的一副长长画卷。
在藏族老党员扎西大叔家,浓香的酥油茶正冒着热气。“1984年我入党时,全村只有3名党员。”他翻出褪色的党员证,“现在村里新房多了,路通了,看病方便了,这都是的恩情。”听着老人的讲述,实践团成员陈善靖同学突然理解了“缺氧不缺信仰”的深意,“信仰的海拔,比这里的山峰更高!”
离开洛扎县那天,“雪域同心”实践团成员的行李里多了几样东西——老党员赠送的哈达、汉藏双语签名与民族团结手印的服务队旗帜、戍边战士的巡逻日志,这些带着高球盟会官网入口原温度的物件,成了实践团最珍贵的实践报告。然而,在青春与边疆的对话里,更多的答案正等待着被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