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在鄂皖两省三县交界之处,罗田县胜利镇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省际边界。
这座承载着红色记忆的小镇,如今正以“红色文旅立标、特色产业强基、跨域协同聚力”三大方向为突破口,奋力书写服务支点建设的精彩答卷,奏响乡村振兴的激昂乐章。
6月的胜利老街,青石板路上游人如织,金凤楼前红旗飘扬,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活力在此交织。走进修缮一新的肖方故居,总能看到一群群“红领巾”专注聆听革命故事的身影。“今年已接待研学团队52批、超8000人次。”胜利镇党委副书记黄威介绍道。
近年来,胜利镇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将烈士陵园、胜利老街等9处红色遗址串联整合,精心推出“初心之路”“烽火大别山”两条精品研学线路。同时,积极联动安徽金寨,共同打造跨省红色旅游圈,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借助“湖北旅游名镇”的金字招牌,胜利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打造“茶栗药”生态体验区。瓦屋基村千亩茶园里,茶农们忙着采摘明前茶;叶家山板栗公园内,智慧灌溉系统精心呵护着百年古栗树群。2024年,首批“茶旅融合”示范户户均增收1.2万元,红色文旅与生态旅游相得益彰,为小镇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宝武集团援建的吨袋产业园内,机械轰鸣声此起彼伏,尼龙布在自动化生产线上飞速流转。这个由“央企订单+村级车间+村民入股”模式催生的特色产业集群,正悄然改写着边界经济的版图。
从“分散”到“集聚”,7家纺织企业纷纷转型吨袋生产,村集体车间扩展至10个;从“制造”到“智造”,智能裁床设备的引入,使工效提升了300%;从“输血”到“造血”,2024年产值突破5000万元,带动800人实现家门口就业。“明年要让‘胜利吨袋’走进东南亚市场。”园区负责人指着新投产的阻燃吨袋生产线,信心满满地说道。
与此同时,中药材产业也在不断升级。天麻、茯苓等道地药材球盟会官方网站通过“企业保底收购+合作社标准化种植”模式,带动6000亩种植基地,农户亩均增收3500元。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让脱贫户张大姐感慨:“以前去外地打工,现在家门口就能挣到4000多元!”
在鄂皖交界的泗洲山,两省联合护河队定期清理河道漂浮物,“共治一条河,同兴两岸业”成为现实写照。胜利镇创球盟会官方网站新建立“三省六县”协作机制,在交通、生态、商贸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交通互联方面,开通至安徽金寨的旅游直通车,年输送游客超3万人次;生态共保上,建立跨省污染联防平台,协同整治河道12公里;商贸互通中,长泓农工贸综合体吸引众多皖豫客商入驻,省际交易额占比达40%。
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胜利镇不忘提升人居环境。47个村推广“人工湿地+户厕改造”治污模式,拆除违建1.3万平方米,新建垃圾分类亭28座。站在改造后的老街观景台眺望,徽派民居与生态茶园相映成趣,昔日的边界洼地正逐步崛起为“鄂皖会客厅”。
走进镇政府作战室,湖北长泓农工贸综合体项目进度条已标至87%。“每个项目明确都‘三张清单’。”攻坚专班成员介绍道。
通过任务清单倒排5大重点项目工期,问题清单闭环解决用地、用工等堵点,效益清单动态测算就业、税收贡献,胜利镇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项目推进机制。
今年一季度,胜利镇以“开局即冲刺”的姿态,推动3个项目开工、5个项目储备,固定资产投资达1.3亿元。随着投资2.3亿元的长泓综合体即将投运,省际边界将新增一座年交易额破亿的农贸枢纽,为小镇发展再添新引擎。
当暮色降临,胜利老街的灯笼次第亮起,吨袋产业园的夜班车间仍灯火通明。这座镶嵌在鄂皖边界的小镇,正以红色为笔、产业为墨、协同为纸,在省际节点镇建设的答卷上,写下属于边界地区的振兴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