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为赓续红色血脉,凝聚奋进力量,巢湖学院“云端续丰碑,翼动皖南行”社会实践团队10余名师生,于2025年7月5日至8日赴宣城、铜陵、芜湖等皖南革命老区进行调研,通过实地探访、史料搜集挖掘、现场访谈等形式,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深度解码新四军“铁军精神”,在红色沃土中筑牢信仰之基,砥砺青春报国之志。
步入庄严肃穆的芜湖烈士纪念馆,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珍贵的革命文物、详实的图文史料、生动的场景复原,为师生们铺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画卷。团队成员们凝神驻足,认真聆听讲解,仔细观看每一件展品。
在静穆庄严的展厅内,繁昌五次保卫战专题展区承载着铁血与信仰的重量,成为实践团队叩问历史的精神高地。弹痕累累的军旗、谭震林战术手稿与《抗敌报》原件,再现1939年新四军第三支队五退日军精锐的钢铁防线。泛黄的《抗敌报》社论原件上,“芜湖失守后最大血战”“粉碎扫荡皖南野心”的铅字铿锵如雷,展柜中日军总司令“不可与争繁昌”的战报,成为“皖南不可逾越雄关”的历史注脚。
随后,实践团队怀着崇敬与追思之情,移步苍松翠柏掩映的芜湖烈士陵园。巍峨的纪念碑下,“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金色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全体成员神情庄重,肃立默哀,向长眠于此的革命先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并深深鞠躬。在这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特殊时刻,面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征程,师生们深刻感受到传承先烈遗志、发扬革命精神的时代重任。在躬身实践中赓续红色血脉。
7月6日,实践球盟会官网入口团队抵达铜陵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旧址保留徽派风貌,静卧山巅,俯瞰长江。团队成员仔细观摩抗战时期的地形地貌沙盘、珍贵史料、先烈遗物、历史照片及手稿信件。一件件实物、一幅幅图片,配合详实的讲解,生动再现了新四军第七师在皖南地区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历程,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信念如磐、浴血奋战的忠诚本色和顽强斗争精神。队员们沉浸在厚重的历史氛围中,为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精神所深深震撼。
随后,实践团队走进新四军第七师皖南支队兵工厂旧址。通过走访,队员们了解到,在1941年严峻的敌我斗争形势下,七师官兵克服装备匮乏的重重困难,因地制宜、自力更生建立兵工厂,利用山石资源制造弹药,并动员民众支援前线,有力保障了部队战斗力,彰显了后勤官兵边保障边战斗、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
傍晚,实践团队还球盟会官网入口赶赴西联镇杨坦孙村,深入探访铜陵敌后县委联络站遗址。皖南事变后,作为连接长江两岸的“生命线”,联络站在保障情报传递、人员转移、物资运输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洪亮、章家元等革命先辈凭借过人胆识和斗争智慧,深入虎穴,开辟并维护了这条至关重要的“生命线”,其惊心动魄的斗争故事令队员们肃然起敬。
7月7日,实践团队师生一行奔赴宣城市泾县云岭镇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在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四军革命旧址群中,叶挺将军的办公旧物、周恩来总理的战略手稿、锈迹斑斑的枪械等珍贵文物,无声诉说着1938至1941年新四军“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浴血征程。团队成员驻足周恩来曾下榻的“种墨园”,聆听讲解员详述“皖南事变”前的战略布局。泛黄地图上勾画的进军路线、电文手稿中部署的战术指令,生动再现了革命先驱在民族存亡关头的远见卓识。
纪念馆旁的军部大会堂曾是铁军的核心指挥中枢。1939年,周恩来在此连续十小时发表《目前形势和新四军的任务》演讲,为抗战指明方向。师生们立于木质舞台前,凝视复原的历史场景,仿佛听见当年慷慨激昂的呐喊。“大会堂不仅是军事决策之地,更是凝聚军民信仰的精神灯塔”,团队成员牛雨婷在参观笔记中写道。
参观过程中,师生们驻足于叶子河的一处石桥。这座由叶挺主持修建的“连心桥”,镌刻着“军民合作,抗战到底”的标语,见证了新四军与百姓血肉相连的誓言。当地居民向团队动情讲述:“‘皖南事变’后桥梁被毁,百姓自发守护桥基;新中国成立后复建时,无论桥名如何更改,我们永远叫它‘叶挺桥’!”桥体上斑驳的弹痕与修复痕迹,成为一堂跨越时空的思政课,深刻诠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永恒真理。
此次皖南之行,不仅是一场跨越时空的信仰对话,更成为新时代青年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范本。师生们从繁昌保卫战的弹痕军旗中读懂“听党指挥”的忠诚烙印,在云岭叶挺桥的斑驳石纹里触摸“服务人民”的血脉根基,更在铜陵敌后县委联络站感悟“敢于斗争”的智慧胆魄。正如带队教师所言:“铁军精神的三重内核,正是青年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动能。”当青年将论文写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把答卷写在人民期盼的心坎里,一条赓续红色血脉的青春路径已然清晰——以忠诚为炬,照复兴征程;以斗争为刃,破时代关隘;以民心为尺,量天下得失。这,正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澎湃的青春注脚!
每日一词 现代化人民城市 modern cities of the 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