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2025年7月11日,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的决议落槌声响彻会场—中国“西夏陵”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世界遗产名录由此添至60项,而贺兰山下那片曾被称为“东方金字塔”的土冢群,从此拥有了人类共同遗产的身份,开始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华文明的故事。
1937年,德国飞行员卡斯特驾驶飞机掠过宁夏贺兰山时,被地面一片奇特的白色土堆群所震撼。他按下快门,将这一景象收录进《中国飞行》一书,照片下的标注却写着令人啼笑皆非的猜测—“白蚁堆”或“史前遗迹”。
35年后,1972年6月,宁夏文物工作者在贺兰山东麓的戈壁滩上发现了一块刻有神秘文字的残碑碎片。当考古学家辨识出这些文字正是消失数百年的西夏文时,一座沉睡千年的王朝陵墓群终于被唤醒。
之后的半个多世纪以来,西夏陵田野调查和考古发掘工作持续开展。据国家文物局网站介绍,自1971年对西夏陵调查确认伊始,先后对西夏8号陵(现编6号陵)地宫、2号陵(现编7号陵)碑亭、108号陪葬墓(现编MⅢ-107号)、101号陪葬墓(现编MⅣ-001号)、3号陵东西碑亭、北端建筑遗址进行了调查试掘,逐渐厘清了陵区布局和分布特点,进入21世纪以来,对3号陵和6号陵地面遗迹的清理,更清晰地呈现了西夏陵独特的文化面貌。
在近40平方公里的遗产区内,勘探人员逐步揭露出令人震撼的景象:作为西夏时期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遗存,西夏陵包括9座帝陵、271座陪葬墓、1处北端建筑遗址和32处防洪工程遗址。气势恢宏的陵寝建筑,连同陵区内出土的7100件精美文物一道,铺陈开一幅鲜活生动的西夏文明画卷。
众所周知,西夏文化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中较为独特的一球盟会官网入口支。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副主任、文博研究馆员王昌丰在接受采访时介绍说:“关于西夏陵的记载,最早见于《宋史·夏国传》,但这些帝王墓葬具体在哪里,《宋史》没有交代。”
“西夏陵是解码西夏社会的钥匙。其以9座帝陵、271座陪葬墓构成中国最完整的夯土陵园群,等级森严的布局实为西夏王朝的微缩镜像。”王昌丰说。
对此,北方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杨蕤认为,西夏陵是业已消失的西夏文明最有力的见证:陵区遗址及出土文物揭示了西夏王朝在社会制度、宗教信仰、丧葬习俗以及诸多文化与技术方面的特征,是西夏文明与周边政权和民族在长期交流与影响的见证;西夏陵所展示的西夏文化的兼收并蓄和独特创新,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进程。
例如栩栩如生的鎏金铜牛、莹润光亮的绿釉鸱吻,展现了西夏与中原文明一脉相承的高超手工业技术;大量西夏文和汉文残碑,让人一窥西夏文字的复杂神秘与宋夏文化交流之深;石刻经幢、迦陵频伽、绿釉摩羯等建筑构件,反映了西夏人的佛教信仰;钱币、丝绸、珠饰等随葬品,则实证了西夏在丝绸之路上的影响……
不同民族、不同生业、不同文化,在交流碰撞中迸发出创新火花,最终共同形成了开放包容的中华文明。“这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内在机理,西夏陵是个典型例证,因此在整个亚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西夏陵”申遗咨询团队负责人陈同滨说。
当九座巨冢的身影投射在巴黎举行的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厅的屏幕上,世界审视的不仅是一处陵墓群,更是对一段曾经消逝王朝的回响。从元朝史官笔下的空白,到全球遗产地图上的坐标,西夏陵的14年申遗路,终将这段“被遗忘的史诗”铸成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世界遗产委员会高度赞赏中国政府在西夏陵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突出成绩,认为西夏陵文物保护法律体系、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土遗址保护实践与科研,为保护该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饶权在世界遗产大会代表中国政府发言,感谢各国际组织和各缔约国对“西夏陵”项目和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认可支持。他表示,中国政府将继续坚定不移履行世界遗产公约义务,持续努力确保西夏陵突出价值得到广泛传播、永续传承,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并愿与世界各国分享中国经验和案例,提供专业支持、技术支持,共同守护好全人类的文化瑰宝。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是世界上收夏文献最多的机构,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与中国研究机构开展合作。文献研究所所长波波娃21年来多次探访西夏陵,“在西夏陵,我感受到中国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巨大的进步,让人由衷钦佩。”
国际盛赞背后,既有西夏陵夯筑技艺和防洪工程设计高超之功,亦离不开当代科学系统的保护举措。
20世纪90年代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与中国干旱地区土遗址保护技术领先的敦煌研究院开展合作,持续开展西夏陵土遗址保护技术的探索与实践,至今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保护工程措施。在保护现场,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面对着特殊挑战—干旱半干旱环境下夯土遗址特有的“根部掏蚀”病害,杨善龙研究员带领团队研发了土坯砌补、裂缝封护、表面综合处理等技术,经过二十年实践,终于稳定了遗址结构。
“我们已对西夏陵实施了60项遗址加固工程,基本消除了帝陵及主要陪葬墓失稳隐患和表面侵蚀问题。”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杨善龙说,相关技术研究还在长城、元上都等遗产保护项目中推广应用,对全球干旱地区土遗址保护项目都有积极借鉴意义。
除了技术攻关,陵区的巡查和清理也很重要。据王昌丰介绍,近年来,西夏陵动态监测系统已经投入使用,在周边布设光缆线路,安装摄像头、激光雷达报警器等设备,实现视频监控、入侵报警、出入口控制,同时能实时监测温度、湿度等多项指标。每当雨季来临,通过数据分析就能预测降雨对夯土含水量的影响,及时调整防护方案。
“科技助力的同时,保护理念也在升级。我们尝试用3D打印技术复制残损构件,用虚拟现实技术复原陵园原貌,甚至培养出能在夯土表面生长的‘生物结皮’。游客可以借助AR眼镜‘穿越’到西夏王朝,参与研学的孩子们可以在互动屏前拼陶片还原历史场景。”王昌丰说。
如今,西夏陵保护工作已进入预防性保护阶段。9座帝陵、44座陪葬墓的本体加固已经完成,遗址不仅有了完备的防洪、安防、消防等系统工程,还建立了包含20万条数据的文物数据库。全新的监测中心全面覆盖遗产本体、自然环境、日常管理、游客动态等监测内容,确保遗产“变化可监测、风险可识别、险情可预防、保护可持续”。
但在王昌丰看来,遗址保护一直都有新的课题:如何利用微生物技术抑制盐碱对陵墓的侵蚀?怎样在开放参观的同时减少陵区受到的人为影响?守护世界遗产,永远在路上。
2025年7月13日,游客在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的西夏陵景区骑骆驼参观游览
“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彰显的不仅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独特陵墓群的认可,更是对西夏多民族交流融合历史的肯定。
“西夏陵的陵寝制度融合了中原汉文化、佛教文化及党项民族的独特传统,展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法国西夏学学者罗曼说,这种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特性,使西夏陵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建筑艺术及丧葬文化的重要实物证据,其申遗成功将丰富全球文化遗产的多样性。
不过申遗成功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如今,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民间,从学者到旅游从业者,加强遗产保护、研究与展示,让西夏陵成为“展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生动窗口”已成为共识。
最近,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院长杜建录一边忙于400余万字巨著《西夏通志》的出版收尾工作,一边筹备两年一届的西夏学国际学术论坛。这次,他们把西夏陵遗产文化价值设为主要议题,推动形成国际国内学术共识。
自1986年向中外游客开放以来,西夏陵一直是西北最受欢迎的文化旅游目的地之一。如今在西夏陵博物馆内,新体验正在发生:借助三维扫描技术和智慧化展柜设备,游客轻触屏幕就能看到展出文物背后的铸造工艺和历史故事;在这里,神秘的西夏文不再是“天书”,有了语音解读系统,游客能更好理解古老文字的含义……西夏陵博物馆馆长师培轶说:“走出博物馆,再去看遗址,对历史的了解增多了,文化的体验也更深了。”
现在,西夏陵迎来了更多年轻游客,也成为研学的热门地。遗址入选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开发了30余项精品课程。每年暑期,各地的学生来遗址区写生、到博物馆参观。期待这片历经岁月磨洗的遗址,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2025年盛夏的一场暴雨后,贺兰山雾气氤氲。雨水沿着九百年前精心设计的排水沟渠路径潺潺流走,如同文明的血脉从未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