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盟会(中国大陆股份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三亚梅山:中国最南端的抗日根据地-球盟会(中国大陆)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公司新闻

三亚梅山:中国最南端的抗日根据地

更新时间:2025-08-02点击次数:

  7月24日,顶着北纬18度的骄阳,记者一行驱车穿越沿途成片的热带丛林,来到了坐落于三亚市崖州区梅东村的梅山革命史馆和梅山老区烈士陵园等地,追寻80多年前三亚人民的抗战印记,感受三亚人民在中国领导下英勇抵抗日本侵略的滚烫脉搏。

三亚梅山:中国最南端的抗日根据地(图1)

  梅山,是一片红色热土,位于今三亚市崖州区,包括梅东、梅西、长山、梅联4个村委会,是中国版图上最南端的抗日根据地。80多年来,她如同一枚永不褪色的红色印章,深深镌刻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史诗中,生动地诠释着中华民族在危难之际迸发出的不屈精神。

三亚梅山:中国最南端的抗日根据地(图2)

  站在这里,向南眺望,便是浩瀚无垠的南海,80多年前,就是从这片海域,侵略者的铁蹄踏来,梅山儿女用血肉之躯,在这里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海上长城。

  梅山革命史馆馆长、70岁的孙世庆老人满头银发,眼睛却炯炯有神。他穿着一件白衬衫,胸前别着一枚党员徽章,在革命史馆的展柜前,他指着一张张老照片,向我们娓娓讲述那段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

  “抗日战争时期,梅山只有2000多人,就有100多人投身我党领导的抗日队伍,其中35人壮烈牺牲。经过6年的浴血奋战,最终我们打败了日本鬼子,赶走了侵略者。”孙世庆老人的声音带着岁月的沧桑,却充满了力量。

  1937年初,梅山第一个党支部——梅东村党支部成立。1938年秋,崖县委员会在崖城建立,叶云夫担任县委书记,从此崖县有了集中统一的党的领导机关。

三亚梅山:中国最南端的抗日根据地(图3)

  1939年2月,日军铁蹄踏碎琼崖的宁静,崖县古城在炮火中沦陷。彼时的梅山,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死抉择。当侵略者的太阳旗出现在三亚大地,世代以渔猎耕作为生的梅山儿女,在椰树掩映的角头村点燃了琼南的第一簇抗日星火。

  同年5月,崖县县委迁至梅山,建立了梅山抗日游击根据地,领导琼崖南部的抗日斗争。

  “梅山地形山高林密,就像一个巨大的迷宫,海陆都能走,打不过就躲进深山,瞅准了机会就出来打,再加上老百姓一心向着党,简直是游击战的天然战场。”孙世庆老人的手指在地图上比划着,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告诉记者,最初的梅山抗日武装条件极其艰苦,只有七支老旧步枪。更多的人,手里握着的只是家里砍柴用的砍刀,或是出海捕鱼的鱼叉。但就是这样一支装备简陋的队伍,凭借着对家乡地形的熟悉,凭借着保家卫国的决心,一次次创造抗战奇迹,让驻地日军侵略者心生胆寒。

  1940年10月,时任崖县县委委员的陈世德带领游击队攻打黄流日军司令部,后在黄流新荣村公路地段伏击日军巡逻队,击毙日军少将江波户及数名士兵,击毁军车2辆。消息传来,梅山的百姓们欢欣鼓舞,奔走相告,抗日的热情更加高涨。

三亚梅山:中国最南端的抗日根据地(图4)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十六字方针,就像一把利剑,指引着梅山儿女在抗日的战场上奋勇前行。抗日战争时期,梅山儿女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创造出独特的“潮汐战术”——趁涨潮时划着小舢板突袭敌营,退潮时便消失在红树林深处。这些充满智慧的斗争方式,让装备精良的日军屡屡陷入被动。

  热球盟会官方网站血忠魂。1939年,日寇占领崖城,年轻的员黎秀基目睹了日军的暴行,毅然跟随叔父黎茂瑄(梅山抗日根据地重要领导人)在梅山、保港和崖城一带积极投身抗日救国事业。1942年起,黎秀基担任崖一区委委员,废寝忘食地奔走在黎族山村和梅山一带,发动青年参加武装。1943年夏,黎秀基在白超黎村组织抗日活动时,被汉奸告密,遭日寇围击。面对敌人,他毫不畏惧,奋勇抵抗,最终壮烈牺牲,年仅24岁。牺牲前,他大义凛然地喊出“宁死不屈”的誓言,展现了员的铮铮铁骨。

三亚梅山:中国最南端的抗日根据地(图5)

  巾帼不让须眉。为响应我党发起的全民抵抗日寇侵略号召,以吴华兰为代表的当地革命女性成立了“梅山妇女抗日救国会”,积极宣传我党的抗战主张,她们编唱崖州民谣,唤起父母送儿参军上前方的抗战热情。面对敌人的“扫荡”封锁,吴华兰号召乡亲们捐钱捐物支持抗日。身为会长的她,不仅将自己积蓄的现金全部捐献,还将自己的嫁妆和首饰也一齐捐献,以解决梅山抗日战争的困境。为了满足部队的后勤之需,吴华兰组织村中的妇女,冒着被敌人杀头的风险,给住在山脚下的部队挑水送粮。1941年,吴华兰不幸被日军杀害,壮烈牺牲。

  梅山根据地的存续,离不开军民鱼水深情。在那艰苦的岁月里,家家户户都是哨所,人人都是战士。梅山根据地的党组织建立起革命堡垒户,组织群众粉碎日军的蚕食、扫荡。梅东村的孙五婶是革命堡垒户中的典型。她秘密发动许多革命家属组成“红色扁担队”,多次穿过敌人的封锁线,躲过敌人的暗哨,为部队送粮、送盐、送药,提供生活上的便利。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岁月里,她一共接济部队和地方的1000多次,被后人誉为“革命母亲”。她的家,就像一个温暖的港湾,为无数革命者提供了庇护。

  抗日战争时期,梅山地区开辟了“一海二陆”3条隐秘交通线,这些交通线就像梅山根据地的血管,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物资和信息。儿童团的孩子们也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抗日救国的责任,承担起放哨、传信的任务。

  梅山革命史馆讲解员蔡华告诉记者,她的父亲蔡文德就是梅山抗日儿童团的成员,“我的父亲说,他们平时就站在村口的酸豆树上站岗,那棵酸豆树长得很高大,枝叶茂盛,站在上面可以看得很远。发现敌人时,他们就用方言大声喊‘牛来吃草了’,以此为抗日队伍传递信息。”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的消息传到梅山时,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沸腾了。人们从山洞中、密林里走出来,举着用红布做成的简易红旗,涌向海边。欢呼声、歌唱声交织在一起,久久回荡在三亚大地上空。那些曾经浴血奋战的战士们,此刻紧紧相拥,任凭泪水流淌;幸存的百姓们则朝着大海的方向跪拜,告慰那些牺牲的亲人。

三亚梅山:中国最南端的抗日根据地(图6)

  在抗日战争中,海南崖县梅山地区有35位优秀儿女为了民族独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名字被镌刻在梅山老区烈士陵园的纪念碑上。如今,他们用生命守护的土地早已换了人间。曾经的战场变成了良田,破旧的村庄盖起了新房,孩子们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老人们在椰树下悠闲地聊天,一派生机勃勃、安居乐业的景象。

三亚梅山:中国最南端的抗日根据地(图7)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站在梅山之巅眺望南海,蔚蓝的海面上船只往来穿梭,远处的崖州湾科技城高楼林立。涛声依旧,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椰风如诉,带着人们的思绪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片英雄的土地,用它的沧桑与繁荣告诉我们:无论敌人多么强大,无论环境多么险恶,只要团结一心、奋勇抗争,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他们的精神,如同火焰般璀璨的三角梅,在岁月的洗礼中愈发鲜艳。

  采访结束时,夕阳的余晖洒在梅山的土地上,给一切都镀上了一层金色。蔡华指着村口那棵她父亲当年站岗放哨的酸豆树告诉我们,受父亲的影响,她成为梅山革命史馆的一名讲解员。15年来,她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先后为20多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访人员讲述梅山人民的英雄革命事迹,每一次讲球盟会官方网站述,她都充满了感情,仿佛又回到了父辈保家卫国的战斗岁月。

  如今,蔡华大学毕业的女儿孙荻在母亲的影响下,在对祖辈英雄事迹的感动中,毅然放弃了城市的繁华,回到了梅山,成为梅山革命史馆一名新的讲解员。继续讲述梅山人民抗战的故事,激励后人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行,让英雄的土地永远充满希望与力量。

扫一扫,添加微信

热线电话:

18924319967 广州市天河区棠东东路11号4楼B465 13905789423@139.com
Copyright © 2025 球盟会(中国大陆)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粤ICP备20242389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