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西海是抗战的堡垒,西海在二支队的孕育中成长……”在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西海村,一首《西海颂》家喻户晓,伴随村民成长。这首《西海颂》歌颂的是抗战时期在此发生的“西海大捷”——这是广东敌后战场中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在挫灭了日伪军嚣张气焰的同时,极大鼓舞了珠江三角洲人民的士气。
硝烟已散,精神永存。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来到佛山顺德,走进西海抗日烈士陵园、顺德区档案馆等地,缅怀那段军民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峥嵘岁月。
“十月的炮火连天响,敌人三路来进攻。民族的健儿上战场,血战西海保家乡。”
西海位于顺德东北部,是北滘镇下辖的行政村。这里曾是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在珠三角领导建立的重要敌后抗日游击基地。
大革命时期,西海农动蓬勃发展。在中国的领导下,西海建立了农会和农民自卫军,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为达到以武力吞并中国的企图,悍然炮轰宛平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1938年10月起,日军大规模入侵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相继沦陷。珠三角人民奋起反抗,建立起了广州市区游击队第二支队(以下简称“广游二支队”)等抗日武装。在党组织的领导下,西海人民纷纷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南顺工委委员林锵云、黄云耀带领部分党员,在顺德敌后的西海、路尾围、龙眼、众涌等几个村庄坚持斗争。他们动员了10多名青年党员和农民,于1939年2月19日在大良蓬莱小学成立了顺德抗日游击队。
1940年6月,南(海)番(禺)中(山)顺(德)中心县委(以下简称“中心县委”)在西海成立,统一领导珠三角地区各人民抗日武装和地方党组织。中央从延安派来的军事干部谢立全、谢斌加入中心县委,负责军事工作。9月,中心县委决定以顺德抗日游击队为基础,从中山、番禺县抽调一批党员和青年群众,组成独立第一中队,编入由爱国人士吴勤领导的抗日武装——广游二支队。
根据西海的地理位置和群众基础,中心县委决定,在这一带积极开展群众工作,在支部内专门设立了妇女党小组,同时将一批贫雇农和知识分子吸收入党。通过办夜校、教识字、讲故事等形式,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得到了当地群众的拥护。历经艰苦努力,广游二支队初步建立起以西海为中心的抗日游击基地。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领导的华南人民抗日武装在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广游二支队不时出击,沉重打击了敌人,牵制了顺德、番禺地区大量敌军兵力,使得日伪军惊恐万分,决心寻机报复、进攻西海,摧毁西海抗日基地,消灭广游二支队。
1941年7月中旬开始,伪军第二十师第四十旅调集2000余人,进驻西海外围的三善、紫泥、龙湾、碧江、韦涌等地,对西海形成包围态势。9月初,以第二十师副师长兼第四十旅旅长李辅群为首的驻番顺地区伪军头目,制定了大举进攻西海的计划。10月5日,伪军以1个营的兵力,对西海进行试探性进攻。事前,广游二支队已获得情报,但当时西海一些上层人士对伪军抱有幻想,不主张打;群众也有很大顾虑,担心打不赢反遭伪军烧杀报复。为照顾群众情绪,中心县委和广游二支队司令部只好将部队隐蔽,并通知群众疏散。结果,伪军窜入西海后无恶不作,激起了群众的愤怒,坚定了反抗的决心。
随后几日,在提前得到日伪军即将大规模进攻西海的情报后,广游二支队领导林锵云等迅速召开军事会议,商讨对策。大家一致认为,虽然敌我兵力悬殊、作战形势险峻,但游击队熟悉当地地形,群众基础好,作战士气高涨,有信心打胜仗。于是,司令部决定,动员一切力量,粉碎敌人进攻,坚决保卫西海。林锵云、谢立全、刘向东组成作战指挥部,谢立全担任总指挥。
西海属水网地带,桑林、蔗林和蕉林密布,并有一些小山岗。结合地形,司令部将保卫西海的战斗分为三步:第一步,当敌人发动进攻时,以伏击战、袭击战等阻滞和消耗敌人,挫其锐气;第二步,当其兵力消耗一定程度后,集中兵力歼其一路,伤其元气;第三步,全面反击,将其击溃。
当时,我方能直接参战的兵力仅200多人,面对的敌人有2000多人。但大家毫不畏惧,军民齐心,士气高涨。说起接连来犯的日伪军,群众都咬牙切齿:“‘萝卜头’(日本鬼子)、‘黄泡仔’(伪军),非打不可!”群众接连给部队送来物资,不少还没有参加民兵组织的年轻人也来到司令部,要求参战。
10月17日4时,伪军第二十师第四十旅七十九团、八十团、补充一团和伪护沙总队共2000余人,从南、东南、东北3个方向发起全面进攻——
在南路,伪军2个营分别在西海及泮浦登陆。在西海登陆的伪军遭到了广游二支队前哨小分队的猛烈射击,小分队杀伤部分敌军后退入甘蔗林,以诱敌深入。伪军攻占糖厂,并向南炮楼右侧广游二支队司令部驻地发起进攻,一度突破横涌尾阵地。但伪军很快被各路游击队包围,被歼数十人,被俘10人。残余伪军退至南炮楼对面堤围继续抵抗。在泮浦登陆的另一路伪军也遭到了当地民众武装的强力抵抗,双方相持不下;
在东南路,伪护沙总队在河滘登陆后,绕开村庄,沿北面堤围直进,企图占领横岸岗并进攻西海。途中,伪军遭到了我军埋伏的小分队的袭击。敌人进入石尾岗时,再次遭到伏击,死伤多人,剩余残兵四处逃窜;
战斗至正午,敌人攻势严重受挫,士气低落。广游二支队决定首先围歼南炮楼方向伪军。谢立全率预备队集中火力,向伪军左后方攻击,目标是夺回糖厂,切断伪军退路。林锵云、刘向东则率游击队向敌人侧面攻击。
蔗林深处,枪林弹雨,杀声震天,伪军顿时慌乱不已。在两面夹击之下,伪军前线代理总指挥、第七十九团副团长祁宝林被击伤毙命,余部多在窜逃时溺水而死。
歼灭南炮楼方向伪军的战斗刚结束,广游二支队接报,从碧江、泮浦方向来犯的伪军援兵已占领桃村岗和横岸岗,并进入西海涌东北面。情况紧急,谢立全立即率部队前往反击。部队先将两座桥拆掉,阻隔敌人过河,然后在房顶上架起轻机枪扫射敌人,最终将伪军援兵击溃。至此,西海战斗结球盟会束。
持续一天的战斗,我军以200余人的兵力,死伤各1人的代价,共歼灭伪军200余人,俘敌110余人,另有百余伪军被溺死江中。共缴获长短枪450余支、轻机枪5挺、子弹1万余发。这场战役是广东敌后抗战中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被誉为“西海大捷”。
1952年,顺德县人民政府在珠江纵队广游二支队所在地建起陵园,以寄托顺德人民对“西海大捷”和抗日战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的崇高敬意和无尽怀念。
如今,陵园内有烈士纪念碑、烈士墓、革命文物陈列馆、怀英楼等。走进陵园,登上一段长长的台阶,便来到纪念碑前。十年来,这段路,西海抗日烈士陵园馆长梁卓华走了无数遍。
“在这里工作了十年,西海抗战的故事也讲了十年。”梁卓华的叔公是抗日老战士,爷爷球盟会是救死扶伤的医生,他听着先辈的故事长大,耳濡目染。十年前,他选择到西海抗日烈士陵园工作,希望可以将这些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西海大捷,是军民团结并肩战斗的典范!”在西海抗日烈士陵园,梁卓华凝望着西海抗日战争烈士纪念碑,饱含深情。他说,西海是一片红色热土,经历大小战斗30余场,“西海大捷”更是以少胜多的典型代表。在他看来,西海大捷,靠的不是大枪和大炮,而是军民团结、互帮互助的精神,是不畏强敌、血战到底的气概,更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
陵园内的顺德抗日战争文物陈列馆,展览着当年西海军民用过的作战地图、衣物、以及缴获的敌军物资。梁卓华表示,这些历史文物都是老战士和老一辈西海村民无私捐献的,承载了那段抗日风云史。
“你看,这些轻机枪是当时战斗最激烈的时候,我们爬到屋顶上的战士用来扫射敌人的”“这是谢立全穿过的衣服,放在我们陈列馆的第一展厅。当年他离开西海时,把自己穿过的衣服送给了西海的村民陈九”……
说起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梁卓华如数家珍。多年来,他四处奔走,联动多方资源,开办各类活动和展览,还联合老战士及其后代、优秀志愿者代表等,组织起一支红色宣讲团队,将西海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他还推出了“小小红色宣讲员”培育计划,带领孩子们在烈士纪念碑前排练情景剧,把“西海大捷”的故事编成诗歌传唱。
同样在努力讲述西海红色故事的,还有抗战老兵周胜的女儿周健梅。她的父亲周胜和伯父周郁文都是广游二支队队员,周郁文更是“西海大捷”的亲历者。
“从小父亲就对我们严格要求,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要清廉、踏实、勤勉。”周健梅回忆,父亲生前经常说起自己的革命经历,经常说一句话:“为国家、为人民,无数前仆后继、舍生取义,我怎么能顶不住呢?”
周健梅说,自她记事起,父亲就是起早贪黑的“工作狂”,要求一家人要永远跟党走。受父亲影响,她和兄弟姐妹们都光荣入党。退休后,她主动担起了红色故事宣讲的重任,走进学校、纪念馆,为年轻一代讲述革命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1941年10月17日,伪军2000多人大举进犯西海。时驻顺德西海的广游二支队在林锵云、谢立全、刘向东等人的带领下,利用西海地区河涌、鱼塘纵横交错的有利地形以及蕉林、蔗林形成的天然“青纱帐”,率军民共同抗击伪军。在伪军不断增援的紧急情况下,西海军民经过近12个小时的浴血奋战,成功抵御了敌人的疯狂进攻。
这场战役共歼灭伪军200余人,俘敌110余人,另有百余伪军溺死江中。共缴获长短枪450余支、轻机枪5挺、子弹1万余发。这场战役是广东敌后抗战中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被誉为“西海大捷”。
西海保卫战中,敌我双方兵力悬殊,广游二支队为何会取得胜利?佛山市顺德区档案馆党史研究股股长吴彩霞表示,“西海大捷”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
吴彩霞介绍,南番中顺中心县委进驻西海后,决定改造广游二支队,并将顺德抗日游击队并入其中。后来,顺德抗日游击队成为广游二支队的独立第一中队,在西海保卫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广游二支队完全是按照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进行改造整顿的,以八路军和新四军为榜样,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严格要求,是一支由中国领导的人民军队。它的凝聚力非常强大,战士的战斗热情也十分高昂。”吴彩霞介绍,在西海保卫战开始前,我方已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指挥系统和情报系统,“在日伪军来‘扫荡’之前,我们的情报系统就已经打探到了这个消息,提前做好了战斗准备”。
“同时,指挥西海保卫战的军事领导干部经验丰富。”吴彩霞说,尤其是总指挥谢立全,他是中央派过来的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军事干部。当时通过情报系统得知敌人将从三面进攻西海,广游二支队提前做了非常细致的安排,每一个小分队都安排到了具体点位。虽然双方兵力悬殊,但广游二支队的队员们对当地地形非常熟悉,此前作过战术演习,因此整体战斗力保持得很不错。
此外,西海人民的支持是取得胜利的重要支撑。吴彩霞表示,当得知敌人要再次来犯,西海居民非常愤怒,不少人主动前来支援。
“军事指挥得当、战术运用得当、军民团结一致,可谓是(占了)‘天时地利人和’,这场胜利就是历史的必然。”吴彩霞说。
踏入西海抗日烈士陵园,青松翠柏间,依旧留存着1941年那个烽火连天的秋日记忆。锈迹斑斑的轻机枪、泛黄的作战地图等,正无声述说着那段传奇:200余名军民对战2000余名伪军,兵力悬殊,却创造了载入史册的“传奇”——
1941年10月17日,水网密布的西海。在中国的坚强领导下,西海军民将自然地貌化为“堡垒”,将蔗林、蕉林当作天然的“青纱帐”,依靠河涌鱼塘构筑起“防线”。游击队员分散为小分队,时而在堤围狙击,时而在蕉林突袭,把不谙地形的伪军打得晕头转向。
激战一整天,轰动珠三角。这场被誉为“西海大捷”的战斗,以战场智慧与民众伟力创造了军事奇迹。
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奇迹?我想,那一定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是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是不畏、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伟大抗战精神却一直在这片热土上传承。在西海抗日烈士陵园,馆长梁卓华告诉我,每年有7万人次前来参观、缅怀;他们精心制作了短视频,让“西海大捷”的故事触达万千网友。老战士周胜的女儿周健梅大姐对我说,他们一家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的责任,义不容辞。
当朝气蓬勃的孩童在纪念碑前唱响“西海是抗战的堡垒”,那穿越时空的和声,正是民族气脉最有力的延续——以记忆守护勇气,以传承照亮未来,我们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