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抗战的硝烟早已散尽,历史褶皱里跃动的女兵身影从未褪色。她们挣脱封建枷锁,以战士的全新身份投身救亡洪流——在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联的队伍中和更多的战场上,她们同样将热血泼洒在祖国的大地上。
林心平,投身抗日战场万千女兵中的一员,她用生命点燃的信念之火,在一代代战士血脉里流转,用青春谱写着“山河在我心中”的永恒战歌,于无声处传响。
盛夏阳光穿过枝叶,给这座位于江苏宜兴官林的衣冠冢镀上一层金边。墓碑上镌刻的名字——林心平,对于不了解相关历史的人来说,遥远而陌生。
然而,年复一年的清明祭扫,让这片肃穆的陵园成为孩子们触摸历史的课堂。林心平烈士牺牲的地点,正是他们如今就读的官林小学校址。
林心平,曾任官林区区长。1942年,年仅23岁的她在此英勇就义。1942年是抗日战争极为艰苦的时期,那一年牺牲的烈士在国家公布的三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中数量最多。林心平的牺牲,就是这段悲壮历史的一个缩影。
如今,清明时节祭奠林心平,已成为官林及周边中小学延续多年的传统。草木枯荣间,一茬茬的孩子们听着林心平的故事渐渐长大,如同蒲公英的种子撒向远方,王锦就是其中之一。
她至今仍然记得当时带着亲手制作的小白花敬献碑前的场景,课本上“抗日战争”的宏大叙事,渐渐化作眼前可感可敬的具体身影。带着烈士精神培塑的品格,王锦成长为东部战区某部的一名工程师,2019年第一次参加全军性重大演习,在艰巨的挑战中完成了军旅生涯的关键转折。
王锦坦言,“硬着头皮上”,是唯一选择,“再困难也不能退缩”。在脑海中“过电影”成了她独特的解压妙招:白天忙得脚不沾地,夜晚则独自复盘当日问题。她的台灯总是最后熄灭,这样的节奏持续了整整一个月。对那时初为人母的王锦来说,与孩子分离许球盟会官网入口久不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林心平将“小家”放在身后,把“大家”扛在肩头的精神,让她更懂使命的分量。
转眼间,王锦已在通信工程保障领域深耕十余年。在她看来平凡的岗位上,一本“异特情处置总结清单”正发挥着不寻常的作用——它不仅记录着工作中的棘手难题,更沉淀着团队应对挑战的智慧。
每次遇到保障任务中各类难以预见的“异常特别情况”,王锦和战友都会详细记录问题特征、解决方案并持续优化,形成动态更新的“问题宝典”。
从需要集体攻关的“特情”到全员共享的“常规技能”,团队这一整个木桶正被补齐短板。但这些案例并不会从清单中移除,“新没处理过,对他来说就仍是‘异特情’。”王锦理解他们的苦恼和困境,不仅耐心指导,还总是带着大家在业务会上研讨案例,让经验真正流动起来,把障碍变成路径。
从个人记录到团队宝典,从特殊挑战到寻常操作,这本台账的厚度,丈量着保障团队由经验积累的底气,它既是应对问题的“指南针”,更是经验传承的“接力棒”。
这份凝聚团队、帮扶后辈的智慧与担当,让人不禁想起林心平在苏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身影。皖南事变后,她担任金坛五县联合政府文教科科长,制定抗日救国教育大纲,兼任宜兴官林区区长时,短短几个月便在敌情复杂的险境中站稳脚跟,扩展游击区、壮大队伍,个体的力量因此汇聚成集体的洪流。
在苏南长荡湖和滆湖之间的芦苇荡,敌艇环伺,“长滆女杰”林心平写下打油诗:“敌寇汽艇围湖转,我在湖中打鱼忙。”这样的革命乐观精神也带给王锦激励。
工作之余,王锦爱爬山,喜欢尝试不同的路线。“每座山爬之前,你不知道它有多高”,恰如工作中的未知挑战。王锦从前性子急,如今遇到问题变得淡定,转变源于一次次攀登的磨砺。
脚步踏上山顶,万千气象尽收眼底,“什么事情都会在那一刻变小,有一种烟消云散的感觉。”要翻越的,从来不是山的高度,而是攀登时的心境。
林心平,浙江温州平阳人,生于1919年10月30日。她一生有过4个名字,分别是林秋逸、林秋侠、梁玉和林心平,从“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到“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些名字缩影着她从觉醒、肩负使命到无悔选择的革命足迹。
年少时的她酷爱读书,连糊墙的报纸也不放过,尤其喜欢《新青年》杂志和鲁迅的文章。因敬仰“鉴湖女侠”秋瑾,林秋逸改名“林秋侠”,并在日记中写下:“宁为我国鬼,不为异国人。”
16岁的林秋侠在温州师范简易部就读期间,正值“一二·九”运动,她联络校内外师生宣传抗日,成为温州地区的领头人之一。面对威胁,她表示:“开除不怕,回家讨饭可以,不宣传抗日办不到!”
多年后,在距离林心平就义地30公里的地方,驻扎着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支队,上等兵吴思敏将林心平视作榜样。她感佩于林心平就义前经受30多种酷刑仍不屈服的精神,更有一份难以言说的心疼萦绕在她心间。
这份念想,让吴思敏在日常训练中有更多的感悟。练习匍匐前进时,沙石“啃噬”皮肉,右手腕上的“战术疤”总是“好了又坏”,吴思敏称之为“人皮与地皮的较量”。渐渐地,她明白了,自己心中的“烈士姐姐”不是不怕疼,只是想让更多人不用再疼。
“凭什么”是吴思敏提到次数最多的词。高三时有次征兵宣传,她上前咨询,被老师告知“这个一般是针对男孩子的”,这次婉拒加深了她不服输的劲头。
去年,一张夹在大学录取通知书里的征兵宣传单突然掉落,“它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她攥着宣传单,瞒着所有人报了名。
跑三公里时,被吴思敏超过的男兵,常会在她身后,发出各式各样不服气的惊叹,她很享受“那个女兵跑得真快”的评价。
吴思敏收藏了一条“年轻的女兵也渴望功勋”的短视频,不时翻看,她说:“我想做一个每门都‘拿得出手’的兵,让家里引以为傲的兵,在国家需要时能顶上去的兵。”
林心平因组织抗日被开除后,上山寻找游击队参加革命,领到的第一个任务是宣传《浙南反帝大同盟告浙南青年书》。她连夜油印两千份传单,藏在日常生活物品中,挨家挨户散发。被捕入狱也改变不了她的革命志向,出狱后又领受新的任务,自此再也没有回过家,等再回到家乡时已是一座铜像,矗立在平阳水头一小的心平园中。
西部战区空军某部药师郑倪晨然每次回乡,都会来心平园走走。这位同样从平阳出发的女兵,与林心平一样家中行医,带着药香离家从军的她们,以医者的仁心和军人的担当战斗在各自的阵地上。
身为药师的郑倪晨然曾多次获得嘉奖,作为战地文化服务队的骨干,她三次深入平均海拔4500米的雪域高原,每趟行程历时半个多月达5000多公里。
在新藏线的无人区,郑倪晨然和战友就地取材救治骨折的摩旅骑手——翻出后备箱里的纸壳作夹板、取出小熊玩偶的棉花当衬垫、拆下医疗箱的背带当吊带,用战伤救护守护百姓安康。
六月中旬的高原哨位,雪花纷飞,战士的眉毛上结了一层霜,握枪的手因长期缺氧甲床透着青紫。没有伴奏,没有舞台,女兵们在猎猎寒风中清唱起《军中绿花》。歌声里,哨兵黝黑的脸庞露出腼腆的笑,她们的泪水却止不住滚落。
演出间隙,郑倪晨然总不忘发挥专业特长,为官兵科普高原病防治措施。她用医药守护健康、以歌声传递力量,在高原上默默践行着“双重疗愈”的职责。
今年9月,她将脱下最舍不得的军装,告别12年的军旅生涯。等回到温州平阳后,她想再去心平园走走,把青春里在高原上收获的坚韧、在任务中读懂的奉献,都轻轻讲给林心平听。
林心平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别了,可纪念的朋友!愿你要坚决为自己与人类而努力。”这份寄语,同样激励着今天的战士们。
1936年,因唯一的电台在战斗中损坏,此时的红军挺进师已与中央失联许久。为突破敌人对温州的严密封锁,将密报送至上海转呈党中央,林秋侠临危受命。她乔装为砍柴女,怀揣密信,翻山越岭上百里,昼伏夜行,终于潜出包围圈,成功将密报送达。之后,林秋侠以梁玉之名,开始在特科工作。
这份传递情报的惊险,让某部通信班班长李诗祺深有感触。林心平传递情报的暗语纸条,“边缘都磨毛了,她送百里加急密信时,得想办法把信藏好,可能是缝在衣领里。”她比划着,“如今的光纤,一秒钟就抵她十天日夜兼程。”
而今,键盘上字迹模糊的“Enter”键,也见证着新一代通信人的成长。去年李诗祺带着新兵用废旧键盘,加班加点地练习操作指法,最终以优异成绩通过业务考核。李诗祺说:“林心平们曾把情报护得比命还重,现在我们守护信息安全,同样容不得半点差池。”荣誉柜里“巾帼文明岗”的奖牌熠熠生辉,李诗祺深知,“这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1937年,时任上海八路军办事处机要秘书梁玉奉命到延安参加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学习。次年,梁玉赴武汉中央长江局工作,改名为林心平,她化装成流亡失学青年打入“忠义救国军”,策动青年抗日。
1939年,林心平赴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任一支队文工团副团长。第二年,她任光华中学音乐教师兼女生指导员。该校由陈毅定名,寓意“光复中华”,是新四军创办的“红色堡垒”,毗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旨在培养革命骨干、宣传抗日。林心平在此发展党员、协助建立党支部,通过学生会、歌咏团开展抗日宣传,还带队帮农并做群众工作。
如今,江苏溧阳水西村,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所在地,林心平烈士的故事依然被一遍遍深情讲述。同样23岁,战士钱丽颖来自林心平战斗过的溧阳,她说起儿时参观的情形,语气里仍带着震撼:“小时候到那去,一下子就被林心平的照片定住了,特别是那双眼睛,那么坚定,那么清澈。”而光华中学也是钱丽颖中考时填报的第一志愿,虽然失之交臂,但校名的由来她仍记忆犹新。
去年,钱丽颖同时报名参军与研究生入学考试,她最终选择入伍并保留学籍。成为上等兵那天,钱丽颖在军容镜前反复打量,“觉得自己很不一样”,她把军装视作区别于同龄人的珍宝。
钱丽颖服役的部队前身是新四军第16旅,今年7月,一台音乐党课走进她所在的军营。《茉莉花》的旋律在礼堂中回荡,这首由新四军文化战士改编自江苏民歌《鲜花调》的歌曲,最初在硝烟战火中盛开。“芬芳美丽满枝桠”的不仅是茉莉,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
当《茉莉花》响起的时候,家中的抽屉里,那份没能亲手拆开的录取通知书正静静等待。它的主人钱丽颖,正与战友守护着英烈用生命换来的和平。
从“光复中华”到“守护和平”,她和其他新时代女兵们选择的路,沿着英烈的足迹,坚定延伸。
鸣谢:王森起、翟沁烨、刘俊峰、吴桐、施俊明、张瑜、王欣冉、宋芳龙、陈杰、唐诗雅、蒋梦婷、吴雅瑜
部分资料来源:江苏宜兴官林凌霞小学、太华山新四军和苏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温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