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科技赋能产业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探寻文化资源与特色产业的深度融合,成为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的关键。2025年7月18日至22日,西安邮电大学现代邮政学院“绿野邮踪,走进中药”暑期社会实践队在郭妍老师、张晔老师和刘延民老师的带领下,深入陕西秦巴腹地的安康市汉滨区五里镇,聚焦红色文化弘扬、中医药产业振兴与文旅融合实践,以青春视角探寻科技赋能、文化铸魂助力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力求为安康高质量发展贡献青年智慧。
实践队首站踏访安康市着力打造的“毛绒玩具+文旅”融合产业街区。调研现场情况与线上繁荣宣传形成鲜明对比,客流量与预期存在差距。这种“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的落差,恰恰揭示了文旅产业从“造势”到“做实”的普遍挑战。值得关注的是,仍在坚守的几家特色店铺正积极探索转型路径。“布偶故事”店铺通过开发安康特色IP形象,将汉江鱼、秦岭四宝等元素融入产品设计。
“现在的冷清是转型升级必经的阶段。”街区运营负责人坦言,“我们正在把‘网红打卡’的短期流量,转化为‘内容深耕’的持久吸引力。”这种清醒认知与主动求变的态度,让实践队看到传统产业在阵痛中孕育的新生机。
在奔赴安康前,团队发放超过200份中医药认知度问卷,数据显示:仅34%受访者能正确识别5种以上常见中药材,82%期待中医药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第二站,团队成员走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中药材试验示范站时,更精准地捕捉到科技赋能的创新亮点。
示范站依托“高校+基地+农户”的创新模式,致力于破解秦巴山区中药材开发的科研与应用难题,成为连接前沿科技与田间地头的关键桥梁。在陕西省中药协会GAP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中药材试验示范站站长周自云的介绍下,团队成员深刻地感受到科技赋能农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在科研转化拓链条方面,示范站依托“秦巴药库”天然禀赋,聚焦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球盟会网页入口究与大健康产品开发。示范站自主开发的“闲草π”药膳茶饮等产品将杜仲、茯苓等道地药材转化为适口的养生饮品,让中药材从药房货架走向百姓餐桌,有效延伸了产业链条。
在智球盟会网页入口慧农业解难题方面,面对山区地形制约,科技提供了破局利器。“低空经济”手段显著提升了效率:无人机在梯田上空精准播种、高效喷洒农药,在峡谷间快速转运药材,并实时监测病虫害,大幅降低山区复杂环境下的物流与管理成本。
从实验室的分子解析到田间的智能管控,从传统药方的现代应用到药食同源产品的市场开拓,示范站正有力推动安康中医药产业从单纯的“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文化双轮驱动型”跃升。
随后,为深入了解中医药文化的基层传承与现代发展,团队成员聚焦安康本地中医诊所展开调研,探访了具有代表性的“真善堂”诊所。
诊所门面古朴雅致,木质牌匾透出岁月沉淀。传统中药柜的数百个小抽屉工整标注着从常见当归、黄芪到特色杜仲、连翘等各类药材名称。团队成员近距离观察到中医大夫运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之法,细致入微地收集患者信息,辩证施治。老中医专注的神情、药工抓药时娴熟精准的手法,无不彰显着中医药这一古老智慧的独特魅力与鲜活生命力。
在真善堂的调研,使团队成员深刻体悟到中医药文化的核心在于临床实践与文化传承的紧密结合。优质的药材经中医智慧的巧妙配伍,化作对症良方,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健康。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生动守护,也蕴含着适应现代需求的创新发展潜力。推动中医药这一中华文明瑰宝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守护好民族文化的根脉,是当代青年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最后,团队成员怀着崇敬之情,前往安康烈士陵园,追寻牛蹄岭战役的红色印记,回顾“三线学生连”的历史,接受革命精神洗礼。
苍松翠柏掩映下,花岗岩墓碑整齐肃立,无声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团队成员轻步缓行,驻足于一座座墓前,向为安康解放、为人民幸福献出生命的英烈们默哀致敬。
在“三线学生连”纪念馆内,一幅幅泛黄的历史照片震撼人心:环境复杂艰苦的襄渝铁路施工现场,衣衫褴褛却目光坚毅的年轻学生建设者们,将野菜当作珍馐、把寒风谱成战歌的乐观与无畏……革命先辈们在极端艰苦条件下展现出的崇高信仰与牺牲精神,穿越时空,深深烙印在每位成员心中。
此次红色寻访,让书本上的历史变得真切可感、直击心灵。团队成员从陵园带走的不仅是感动,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时代责任——将先烈们的忠诚信念融入脚下的奋斗之路,将他们的担当精神化为日常的行动自觉,把他们为之牺牲却未能亲见的“明天”,建设成足以告慰英灵的、更加美好的“今天”。
青春的脚步或许尚显稚嫩,但实践的收获无比珍贵。带着对产业升级的深度思考、对科技助农的切身体悟、对红色精神的虔诚敬仰、对文化传承的使命认知,团队成员们将以此次调研为起点,将所见所思转化为行动的力量,努力让青春微光汇聚成推动乡村振兴、促进文化繁荣的璀璨星河,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书写无愧于时代的答卷。(江小曼 陈蓉 陈雨萱 杨欣乐 张春油 汪柳诗 李锦钒 郭祥缘郭妍 张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