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习多次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这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指明了前行的方向。高校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的主阵地,思政教育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当下,意识形态环境复杂多变,如何让思政教育真正“入脑入心”、提升育人效果,成了高校必须破解的难题。红色资源是中国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积攒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丰富的政治智慧、思想养分和道德力量。实践告诉我们,把红色资源系统、完整地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全过程,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筑牢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的关键所在。
红色资源是坚定理想信念的“活水源泉”。红色资源承载着人的初心使命,是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最生动的教材。通过了解红色资源里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青年学生能真切明白中国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而补足精神之钙,筑牢信仰之基。这种思想上的引领是全方位的,能够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红色资源是厚植爱国情怀的“情感纽带”。红色资源凝结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民族精神,是涵养家国情怀、增强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肥沃土壤。从革命战争年代的浴血奋战,到和平建设时期的艰苦创业,从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再到新时代的伟大变革,红色资源记录下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通过红色资源的教育,点燃青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进而增强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红色资源是砥砺奋斗精神的“实践熔炉”。红色资源所蕴含的攻坚克难、自力更生、无私奉献等伟大精神品格,是激励青年学生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精神动力。革命时期,革命先辈凭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难,赢得了革命胜利;建设和改革时期,无数英雄模范在岗位上艰苦奋斗,为国家发展进步立下汗马功劳。这些精神能激励青年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不怕艰难险阻,主动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红色资源是优化育人生态的“重要牵引”。把红色资源融入思政教育,有助于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齐头并进,让课堂主渠道与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网络思政等日常思政教育协同发力,构建“大思政” 格局。将红色资源融入各个环节,能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育人体系,让青年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要让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就得准确把握红色资源的核心要素,保证融入的内容有政治性、思想性、真实性和教育性。同时,红色资源必须经过严谨的学术研究和历球盟会史考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育效果,避免出现错误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精神谱系的精髓是红色资源的核心要素之一。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人精神谱系,像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太行精神等,是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留下的宝贵财富。这些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时代价值,能激励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在融入过程中,要讲清楚它们的历史脉络、核心内涵和时代价值,让青年学生真正理解,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历史事件与人物也是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大革命历史事件、重要会议、重要文献,以及革命先辈、英雄模范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品格,都是红色资源的生动体现。深入挖掘这些背后的故事,能展现其历史逻辑和启示意义,让青年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比如,学习中国成立、遵义会议、抗日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能让他们了解党的奋斗历程和历史成就;学习革命先辈和英雄模范的事迹,能感受他们的崇高精神,激发自己的奋斗精神。
革命文物与遗址是红色资源的物质载体。革命文物、遗址遗迹是历史的见证,有着重要的见证价值和情境感染力。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能给青年学生带来沉浸式的教育体验,让他们在实地参观中增强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比如,组织青年学生参观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亲身感受革命历史的厚重和革命先辈的牺牲精神,从而加深对红色资源的理解和认同。
要实现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还得构建系统完备的实践路径,推动两者深度融合,提高育人实效。
深化主渠道改革是重要途径。要让红色资源深度融入思政课教材体系,编写有红色特色的思政课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让红色资源成为思政课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上,要创新案例教学、专题教学、情境教学、研究性学习等方法,把红色资源变成生动的教学案例和内容,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把红色资源的融入情况纳入思政课教学评价指标,确保教学效果。
贯通课程思政血脉是实现全方位融入的关键。要结合不同学科专业特点,挖掘专业发展史、科技报国史、文化传承史中的红色基因,让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比如,理工科专业可以挖掘科学家的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文科专业可以结合文化传承史,挖掘红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让学生在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红色教育。
滋养校园文化沃土是重要载体。要打造以红色基因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像主题展览、讲座论坛、艺术展演、读书节等,让红色文化在校园里蔚然成风。同时,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建设文化长廊、红色书屋等,让校园每个角落都有红色文化的气息。此外,支持和引导学生成立红色文化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提高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强化社会实践淬炼是重要环节。组织师生到革命纪念地、博物馆、纪念馆、党史教育基地开展主题实践、志愿服务、调查研究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通过社会实践,实现“知”与“行”的统一,让青年学生加深对红色资源的理解和认同,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拓展网络育人空间是时代要求。运用数字技术、融媒体手段,创作传播优质红色网络文化产品,让网络空间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新阵地。借助网络平台,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让红色资源更便捷地传播给青年学生,提高红色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建强师资队伍是关键支撑。要提升教师对红色资源的理论研究能力和教学转化能力,通过培训、集体备课、专项课题等活动,让教师深入了解红色资源的内涵和价值,掌握融入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人格感召力,在教学中言传身教,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整体构建是提升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质量与效能的核心。高校必须坚持系统思维,推动红色资源的挖掘、保护、研究、阐释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育人体系。
新时代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用红色资源筑牢育人阵地,是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应有之义。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充分认识红色资源的重要价值,把它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提高育人实效。高校持续深化红色资源融入的整体探索与实践,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更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相信在红色资源的滋养下,青年学生一定能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砥砺奋斗精神,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绽放青春之光,让红色江山代代相传。
(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本文系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思政专项〔L21CSZ01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