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营口新闻传媒中心记者走访了十几处省内外红色场馆、纪念遗址,深度采访了十几位专家、学者及历史见证者,系统访问了30多家网上纪念馆,查阅了数百万字的文字资料,经梳理、归纳、整理成篇,以抗日战争的时间节点、重大事件为主线,重点聚焦营口籍抗日英雄的成长经历、主要事迹、斗争精神,串联起14年抗战的艰难历程,勾勒出一幅全面、立体、恢弘的抗战历史画卷。请您跟随我们走近英雄,了解他们的斗争故事。
走进辽宁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北大营营房旧址、沈阳八一公园,来到吉林通化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浏览东北烈士纪念馆官方网站……在众多与抗联相关的红色场馆中,一张面容俊朗的青年人的画像总会吸引着观众的目光。他的名字与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李兆麟等著名东北抗日联军将领们的名字深深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共同印证那段身处绝境仍忠诚于党、勇赴国难、血战到底的峥嵘岁月。六月时节,公路旁,几个卖香瓜、西瓜的农户身影从采访车车窗前闪过。田地里,玉米秧苗长势茁壮,蔬菜、水果大棚不时可见。几座小山附近,几十架巨大的风车正缓缓转动。
大石桥市博洛铺镇詹家屯村距马屯村5.6公里,两村之间不到10分钟车程。就在这块看似寻常的土地上,先后走出了两位营口籍抗日英烈:出生于詹家屯村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军长王德泰和出生于马屯村的西安事变“红色密使”高福源。
6月13日,记者来到王德泰故居所在地,王德泰的胞弟王德和与儿子一家曾居住于此。王德和已于20多年前去世,祖宅2001年翻建,今年65岁的儿媳王桂玲展示的老照片,显示出青砖房的旧貌。她的丈夫王兆启今年63岁,记者采访时外出未归。通过王桂玲的讲述,记者了解到王氏家族与王德泰的一些往事。
“老爷子(指公公王德和)原来是公社会计,我觉得他特别正直,从来不为了个人利益出头。”
王桂玲回忆,自己20世纪80年代嫁入王家时,便知晓家人一直在找寻王德泰的下落。公公王德和提及王德泰的时候不多,却有一个执念:“我就是想知道他出去做啥了,知道了,我就心满意足了。”这一朴素的话语,令王桂玲印象深刻。
为了让读者更清晰地了解王德泰从为生计四处奔波的营口青年、从未受过正规军事教育的农家子弟,在党的引领下迅速成长为著名抗日将领的传奇人生,记者参考《营口党史人物传》及当代知名文史学者、纪实体人物传记作家朱宏启的文章《抗日英豪王德泰》等资料,以相对简练的文字,清晰、全面、立体地勾勒出王德泰的成长经历。
王德泰(1907—1936),又名王铭山,祖籍山东莱州府(今山东莱州),清顺治八年(1651年)迁居盖平(今大石桥市博洛铺镇詹家屯村)。祖父与父亲靠租种田地和扛活为生。王德泰有两个姐姐、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
因家境贫寒,王德泰10岁就去给邻屯孙家放牛。13岁,入詹家屯初级小学堂读书。16岁,被迫辍学,到盖平县城一家杂货铺当学徒。
18岁,到安东(今丹东)一家中药铺当学徒。同年秋,他在安东集市上结识了来自茶条沟(今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石门镇)的朝鲜族青年许成浩。两人一见如故,合伙做了半年小买卖,后因经验不足赔了本。19岁—21岁,王德泰来到朝鲜族集居的吉林省延边地区,在茶条沟仲坪屯落脚。先到杂货铺当伙计,后去猎户家当雇工,又在财主家当长工,再到炭窑烧炭……为了生计,历尽千辛万苦,深刻感受到被剥削、被压迫的痛苦,学会了一口流利的朝鲜线岁,王德泰到铜佛寺镇金佛村财主家当伙计,同年结识了铜佛寺小学堂的程桂珍老师(女),她是从北平(今北京)香山慈幼院派到延边的地下党员,公开身份为小学教员。王德泰从此开始接受思想启蒙。
到老头沟烧锅店当记账先生,结识了与程老师一起来的尹福海老师(老头沟党支部书记)。不久,王德泰加入中国领导的进步群众组织“反帝同盟”,阶级觉悟迅速提高。
1930年春,23岁的王德泰担任老头沟农民协会负责人。4月,满洲省委发表《全满斗争纲领》和《在满朝鲜族工农群众运动决议(初案)》。4月20日,东满特支根据省委指示,成立“红五月斗争”行动委员会,领导延边地区“红五月斗争”。5月1日,龙井地区数百名朝鲜族工人罢工,各中小学师生全体罢课,举行。群众斗争此起彼伏,连续不断。5月31日王德泰跟随上千名工农群众,参加了老头沟暴动。他们手持扎枪、铁叉、钢钎、木棒,捣毁了老头沟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机关,闯进地主庄院,迫使其答应减租要求,斗争取得胜利。同年秋,根据延和中心县委指示,王德泰先后到老头沟煤矿和天宝山银矿从事工人运动。短短几个月,就在矿工中发展了100多人参加反帝同盟。老头沟区委在老头沟煤矿成立秘密游击队,王德泰是游击队的首批骨干。
1931年1月,王德泰出席在明月沟召开的延吉县(今延吉市)反帝同盟成立大会,被选为组织部长。九一八事变后,经东满特委组织部部长王耿介绍,加入中国,这一年,王德泰24岁。
王德泰的以上经历,全家人毫不知情。据王桂玲介绍,王家兄弟姐妹大多擅长裁剪服装,王德泰也会这门手艺,“老爷子说,当年王德泰在外面挣到钱后,还给家里寄过几次。后来,可能是因为加入了,怕连累家人,就不再联系了。再后来,彻底没了音信。”
据《延边晨报》2022年7月刊发的《跨越88载 王德泰后辈终圆寻亲梦》一文记载,王德泰和家里断了联系后,一家人十分牵挂。1934年,家中一个姐姐只身来到延边,寻找弟弟下落。后来在延边结婚,随夫姓称为蘧汝氏,本名今已不详。
王桂玲说,新中国成立后,吉林省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先后到访,询问王德泰相关情况。王德和这才得知,九一八事变后,二哥王德泰投身伟大的抗日事业,虽埋骨他乡,但流芳百世。此后,相继有很多部门工作人员及相关领导前来探望王德和,询问他(作为烈士亲属)有什么要求。王德和说,我作为烈士的弟弟,没权利提任何要求,“只要他(指王德泰)没去当汉奸、土匪,我们就很欣慰了。”
后来,全家人通过新闻宣传得知,王德泰最终成为与杨靖宇将军等并肩战斗的著名抗联将领,血洒长白山脚下。
获悉王德泰的情况后,清明时节,家人提议祭祀一下,王德和却觉得无需讲究形式。据王桂玲回忆,2018年或2019年,王家众人前往吉林省白山市,先后到江源区革命烈士陵园(德泰陵园)与王德泰殉国地(今江源区松树镇大安村)悼念,带回了一抔浸染烈士鲜血的泥土,撒在大石桥市烈士陵园内的王德泰卧碑四周。
5月27日中午,结束对沈阳相关场馆的采访后,记者驱车直奔吉林。从吉林省通化市到白山市江源区全程约59公里,行程1小时左右。夜空中,一场酝酿已久的中雨,将两个城市紧紧联系在一起。行进途中的一次微信搜索,令记者心头一震:此行目的地——德泰陵园与王德泰殉国地均位于白山市,其西邻通化市——杨靖宇将军烈士陵园坐落于此,北邻则是杨靖宇殉国地——靖宇县。
两位生前紧密配合却不曾相见的战友,牺牲后仍以并肩战斗的姿态,共同守望祖国的大好河山。
今年63岁的何斐告诉记者,退休前,他在白山市松江河镇森林调查处工作。深入林区调查期间,经常与看参的、看天麻的、伐木的当地人相遇,“这些人常跟我唠一些抗战故事、自身经历和相关传说,我听了很感兴趣。我又在林子里先后看到了李学忠的墓、抗联战士搭的木头墙子、一些不知名战士的坟茔等,内心增添了很多触动。后来,我到镇档案馆一调那些资料,我的天,那真是波澜壮阔啊!”
据史料记载,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先后在东北组建了抗日游击队、人民革命军、反日联合军等多支抗日武装。1933年,满洲省委以游击队为基础,陆续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1936年2月,根据中央指示,东北各抗日武装陆续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简称“抗联”),先后成立了11个军,并编成第一、二、三路军,分别归南满、吉东、北满省委领导。
何斐潜心研究抗联历史,先后撰写了《我党统一战线政策是抗联克敌制胜的法宝》《抗联是我军山地游击战的开拓者》《以抗联文化唤醒民族意识,追求民族解放》等论文,创作了以杨靖宇事迹为主要内容的120万字长篇小说《熔刃》。还组织当地一些退休工人成立合唱团,专门传唱抗联历史歌曲。2025年1月,合唱团受邀来到北京,在“老年春晚”录制现场放声高歌,让雄壮有力的抗联歌曲传遍祖国四面八方。
记者返回营口后,何斐通过微信,把《抗联第二军军歌》(原名《吉东军歌》)的词谱传了过来:
采访车在莽莽林海中穿行,乡间小路两旁,巨树参天,浓荫蔽日,依山傍水,绵延不息。根据最新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白山市森林覆盖率达84.5%,居吉林省首位。
“现在看,您觉得风景优美;放在当时,这就是原始森林啊!夏季毒蛇潜伏,蚊虫如蝗,雨季的沼泽地更是暗藏杀机;冬天零下三四十度,缺衣少食,缺医少药,武器粗劣。日本侵略者把东北当作进攻全中国的根据地、大本营,在飞机配合下,采取‘陆空呼应’‘篦梳山林’‘踩踏战法’等,一次次进行大规模清剿……”
何斐的介绍,让记者想起看过的一些资料——据杨靖宇的警卫员回忆:“司令的棉鞋破了,脚趾冻得发黑,只能用破布裹着。”赵一曼在日记中写道:“夜里冷得睡不着,只能抱在一起取暖。”一名抗联战士回忆说:“饿极了,就把皮带煮软了吃,嚼不动就泡在水里熬汤。”……
既然“环境最险恶、处境最孤立、考验最严峻”(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朱佳木总结评价),为何还要苦苦支撑、向死而生?北满临时省委书记冯仲云在《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苦斗简史》中写道:“他们没有一个人是为了自己,全是为了我们大中华民族的被日寇作了奴役的同胞。”在1938年撰写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作出经典论断:“那里的游击队多打死一个敌兵,多消耗一个敌球盟会官方网站弹,多钳制一个敌兵使之不能入关南下,就算对整个抗战增加了一分力量。”这就是3万抗联将士宁肯流尽最后一滴血,也要用冻僵的手指扣动扳机的坚定信念所在。
据《辽宁日报》刊发的《东北抗联新史略》一文披露,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日本关东军只有1个师团、6个守备大队,计1万余人;到1945年8月初,总兵力约75万人。
1932年,王德泰任老头沟煤矿游击队小队长。同年夏,延吉县委在王隅沟建立延吉游击大队,王德泰领导的老头沟游击队编入县大队。同年秋,他化装成小商人,回到曾经靠烧炭谋生的三道湾,不久打入山林队(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区涌现大量自发抗日武装,其中一部分统称“山林队”,成员包括猎户、伐木工人、农民及部分绿林武装——编者注)“长江好”内部,取得首领信任,做了文书。入冬后,他利用一次率队外出执行任务的机会,拉出30(一说20)多名全副武装的爱国成员加入延吉游击大队。此后,先后担任第四中队长、大队参谋长、大队政委等,率部在延吉、和龙、汪清等地,袭击日伪军据点,破坏敌人交通线,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在游击战中迅速成长。
根据游击大队人多枪少的情况,王德泰采取“歇人不歇枪”的办法,把队员们分成若干个战斗小组,轮流出击,这样,一支枪就可以发挥出两三支枪的作用。针对敌人的围追堵截,他提出内线与外线结合、迂回与伏击结合、正面与侧面结合的战术思想,要求各县游击队谨慎初战、战则必胜,挫敌锐气;不做固守,不暴露实力,利用有利地形、抓住有利战机打击敌人;战斗结束迅速撤离,不得庆祝,到远离敌人的偏僻村庄隐蔽等。这些战术智慧,展现了王德泰卓越的军事才能。
据日军1932年的交战记录统计,在不到一年时间里,王德泰指挥游击队与之作战50余次,居东满各县游击队之首。
1933年,东满特委改选领导机构,王德泰被选为特委委员兼军事部长,负责领导延边各县游击队的抗日工作。5月,26岁的王德泰与朝鲜族姑娘林长淑在王隅沟根据地北洞村结婚。9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成立,王德泰任师长。他整合东满地区抗日武装,将分散的游击队、义勇军团结在党的旗帜下,使独立师成为东满抗日的核心力量,多次粉碎日伪军进攻,屡立战功,被特委称赞为“党领导下的最可宝贵的模范队”。同年底,延吉抗日游击队由400人增至800人,编成4个中队,由王德泰统一指挥。
1934年,王德泰以军事部长身份召开延边各县抗日游击队负责干部会议。根据满洲省委指示精神,在原第二独立师基础上整合扩建,王德泰任政委,下辖4个团,共有兵员900人(一说640余人)。7月,率独立师独立团与二团一举攻克大甸子,毙伤日军15名、俘虏10名,迫使300名伪军哗变。
1935年5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正式成立,王德泰任军长,下辖4个团,1个游击大队,兵力1000余人(一说1200余人)。兵分两路征战,连破老黑山、哈尔巴岭、奶头山等敌人据点。王德泰坚决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主动联合抗日义勇会、大刀会、山林队等,展开大规模游击战争,先后指挥攻打安图县城、伏击日军运输队等。后带领部队向长白山地区进军,建立了以濛江(今靖宇县)、抚松、长白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使第二军的活动范围扩大到南满和吉东地区,与杨靖宇领导的第一军相互呼应,形成了东、南满抗日游击区。
1936年3月,东满特委书记、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政委魏拯民在安图县迷魂阵(当地一林场名——编者注)主持召开东满特委和第二军领导干部会议。根据《八一宣言》和《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精神,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军长王德泰,政委魏拯民,政治部主任李学忠,由3个师和军部直属的教导团、少年营等组成,全军兵力达2000人。7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与第二军合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杨靖宇任总司令,王德泰任副总司令。他统率二军协同第一、五军兵分东西两线攻击敌人,相继进行了抚松、代马沟、东清沟和大洋岔等战斗。9月,日伪军调集800多人组成“讨伐”队,向安图奶头山根据地进犯。王德泰指挥两个连兵力浴血奋战,歼敌300多人,取得了二军战史上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从此,当地居民把奶头山称为“王德泰山”,称王德泰为“东满一只虎”。
11月,日伪军对东、南满抗日根据地发动大规模“讨伐”。7日(一说27日),王德泰率部在抚松县小汤河一带与敌人激战,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时年29岁。
5月28日12时40分,记者来到江源区松树镇大安村村民委员会,这里设有一个简朴的抗联王德泰将军殉国地展览室。通过墙上的文字,记者获知,大安村原名小汤河(屯),1936年夏秋,王德泰率部来往于小汤河,当地伪甲长刘海林同情帮助缺衣少食的抗联部队,军民相处融洽。小汤河战斗后,为了断绝抗联部队与百姓之间的联系,当年冬,日伪当局将小汤河一带划为无人区,强制当地百姓“归屯并户”,迁入“集团部落”,原有房舍一律焚毁。1941年,鉴于小汤河一带“治安日趋稳定”,伪满当局在小汤河(屯)原址重建“屯堡”,将部分原住户等20余户迁入此地,担任伪甲长的当地财主张文田将“小汤河”更名为“大安”。
展览室内,记者看到亲历“小汤河战斗”的抗联二军四师二团政委吕伯岐的回忆录:
……这年冬天(1936年11月下旬),四师在小汤河(屯)与军长王德泰会师,预定召开四师会议。王军长问我们,在这里住几天了?四师师长兼政委周树东说,住七八天了。王军长说,得转移,到别的地方开会。
正在这时,跟踪而来的伪军兵团上来了,是由热河调来的,号称“常胜军”,伪团长外号“邴不服劲”。
战斗打响了,我们这面往山上冲,敌人从背面也抢占这个山头。敌人比我们先上的,结果南山高地被敌军占领。
周师长命令我们二团正面冲锋,对峙了三个小时不分上下,双方都有很大伤亡。周师长又命令一团团长崔贤带一个连由右侧迂回包围过去。伪军没防备这一手,由于腹背受敌而惊慌失措,纷纷逃跑,被我们前后夹击,一举将一个团伪军几乎全歼,缴获大批枪械弹药。
本来王军长在屯子里坐镇就行了,可是由于战斗时间很长,他怎能在屋里坐得住呢?当他到山坡上观察时,不幸被一颗流弹击中而牺牲了。
小汤河战斗胜利结束当晚深夜,战友们将王德泰将军遗体单独、秘密安葬在小汤河(屯)初凤沟门一石砬子下面的四块石头中间,然后转移进入大森林。
明净的额头,瘦削的脸庞,不怒自威的剑眉,微微含笑的让朋友看了亲切、让敌人看了心惊的眼神,经常用手撩起而略显飘逸的头发,挺拔的胸膛,宽厚的肩膀,有着俊朗的帅气和军人的威武。
2001年,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撰的《东满抗日斗争烽火》一书中,收录了抗联战士高树清的访问录,对王德泰评价如下:“王军长在二军指挥员中威信很高,他为人忠厚,处事稳重,平易近人,从不拿架子,有人说他像个温柔端庄的大姑娘。在军事上胆大心细,勇猛善战,而且手枪、步枪、机枪都打得准。”
陵园四周,青山之间,密林深处,阵阵清脆悦耳的鸟鸣似在回应营口人民发自肺腑的心声——山河千古,英魂永驻,家乡人永远爱戴您!
生活犹如多彩的万花筒,总是充满故事。营口新闻传媒中心现面向广大网友征集精彩短视频啦!无论是生活中的趣事,还是记录亲情、友情、爱情的温馨片段,都可以发送至(请注明姓名及电话)。入选作品一经发布,拍摄者将获得由营口红爵啤酒专卖店提供的红爵啤酒酒卡一张,由营口关东山泉酒业有限公司提供的价值300元“关东陈酿”白酒礼品一份。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