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盘山,位于燕山南麓,雄踞天津蓟州。其峰峦奇绝、林泉秀美,引历代游人流连忘返,更引得乾隆皇帝“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的慨叹。然而,在风雨如晦的战争年代,这座“京东第一山”成了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英雄的盘山军民在中国的领导下,在此凭险据守,建立根据地,与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犹如一把利剑插入敌人腹地,谱写出一曲荡气回肠的抗日壮歌。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国民政府和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日本在东北的军事行动异常顺利,极大地刺激了其侵略野心。随后,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便以东北三省为基地,开始向华北地区侵略。
1933年1月1日,日军向山海关发起进攻,不久热河失陷。中国军队退至长城沿线阻击日军,由于国民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将主要精力用于围剿红军,且战术上消极防御,指挥上协调不力,长城防线日,国民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塘沽协定》,包括蓟县在内的冀东22个县被划为非武装区,实际控制权落入日本之手。自此,华北门户洞开,为日军大举入侵中国提供了条件。为肢解华北,复制“满洲国”模式,日本开始策动“华北自治运动”。1935年11月,其操纵成立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将冀东正式纳入日本殖民统治体系。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华民族陷入空前危机,全民族抗战随之全面展开,中国战场由此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8月25日,洛川会议根据关于红军可出动一部于敌后的冀东,以雾灵山为根据地进行游击战争的指示,确定了开展冀东游击战争的方针。随后,中央北方局书记指示河北省委,立即将注意力和工作重心转向农村,动员干部和党员去平津周边的农村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准备发动冀东抗日武装起义,配合八路军建立以燕山山脉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并对组织冀东武装暴动作出了具体部署。
1938年7月,在八路军第四纵队的支持下,河北省委、冀热边特委和天津市委经过充分准备,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冀东抗日大暴动。22个县20万工农兵学商等各界爱国人士奋起响应,先后收复了日寇盘踞的9座县城并摧毁伪政权机关。暴动同时切断了北宁铁路部分路段,严重削弱了日军的增援和补给能力。在中国的领导下,暴动迅速引起连锁反应,天津周边的蓟县、宝坻、武清、宁河等地,乃至整个冀东西部地区,纷纷掀起抗日武装起义浪潮,沉重打击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和汉奸政权。此次暴动极大地鼓舞了盘山地区民众的抗日热情,并由此催生出多股抗日武装,为日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兵力基础。
此时,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由于长驱直入进攻中国腹地,企图速战速决侵占中国,导致战线过长,兵力严重不足,在后方留下了广阔的控制相对薄弱的地区,为中国开展敌后武装斗争,建立根据地提供了客观条件。为巩固华北统治,1938年10月,原驻守冀东地区的日军第二十七师团从武汉前线返回,与伪军相勾结,沿长城线,西起密云,东至卢龙,依托密集的据点和碉堡构成严密封锁线,对各个游击区进行包围封锁。同时逐步恢复在冀东地区的反动统治,先后恢复和建立了伪警察所、宪兵队,在各交通要道设立据点。以优势兵力对各抗日游击区进行大规模军事“扫荡”,推行“治安肃正”运动,强制实施保甲连坐制度,建立户口、门牌,发放“良民证”等,以此甄别身份,搜捕抗日民众,抗日活动,企图通过军事封锁和高压统治彻底消灭抗日武装。
冀东抗日大暴动后,考虑到暴动队伍组成仓促、成分复杂,缺乏统一领导,短期内难以有效应对日伪军的“扫荡”围剿,经八路军第四纵队党委、河北省委、冀热边特委研究决定,八路军第四纵队和冀东抗日联军主力西撤到平西根据地整训,只留包森、陈群等率领的三个支队留在冀东开展游击斗争。在此严峻形势下,建立稳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充分发动群众,壮大人民抗日武装,运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和“扫荡”,打击日伪军、打通战略通道、扩大基本区和建立人民政权,对于争取冀东战略主动显得尤为重要。
盘山地区是冀东与晋察冀、平西往来的必经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地形复杂、植被茂密,兼有山地和平原,利于隐蔽、便于机动,非常适合开展游击战争。不仅如此,盘山紧邻平蓟公路、北宁铁路支线等日军重要交通线,在此建立抗日根据地和游击战支点,对于钳制日军兵力和持续破坏其交通补给线日,给朱德、彭德怀、的电报中强调,一定要坚持冀东抗日游击战争,电报中提到冀热察地区“有许多有利条件,是可能坚持游击战争、创造游击根据地的”。根据的指示精神,中央北方局成立冀热察区委员会(简称冀热察区党委),组建八路军冀热球盟会官方网站察挺进军,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平西、冀东、平北地区党政工作和武装力量。成立冀东军分区和冀热察区党委冀东分委、冀东抗日政权办事处,领导冀东抗日民主政权工作,并根据冀东的情况,决定成立盘山抗日根据地(简称盘山根据地)。
为开辟盘山根据地,冀东的干部被分批派往晋察冀中央分局、冀热察区党委、抗日军政大学分校轮训,毕业后返回冀东工作。同时,冀东游击武装整编为挺进军第十三支队开赴盘山地区,由李运昌任司令员,李楚离任政治委员,包森任副司令员。在平西受训的队伍组成蓟平三支队、蓟遵兴支队和蓟遵兴地方工作团,返回蓟县盘山,与盘山的抗日武装会师,以此加强盘山根据地的军事力量。
1940年元旦,冀东区党分委在遵化县葛老湾召开会议。会议决定,由包森、李子光、王少奇率部开辟盘山根据地,并以盘山为依托,开辟蓟平密地区。会后,李子光、王少奇返回盘山,向干部、战士传达会议精神,着手开展创建根据地的准备工作。包森率领八路军第二支队二总队的200余人向盘山挺进。在行进过程中,与日军进行了激烈战斗,包森率领部队沉着应战,以佯作南下实为北上的机智行动,摆脱了敌人的追击,顺利到达盘山,与其他队伍胜利会师。
建立稳固的根据地,必须要有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群众的广泛支持。当时的盘山地区,土匪活动极为猖獗,他们为非作歹、无恶不作,还经常以抗日为名对百姓敲诈勒索,散播谣言破坏八路军声誉。对此,包森采取争取、改造和打击相结合的方式肃清了土匪武装,对接受改造的进行收编,对继续与人民为敌的予以坚决消灭,对罪大恶极的蒋德翠、白老八等匪首进行公开审判和处决。同时,对跟随日伪势力的汉奸、伙会、会道门的破坏活动也予以坚决打击。此后,盘山社会秩序有了根本转变,群众抗日热情空前高涨,纷纷要求加入八路军队伍。
在清除匪患、稳定社会秩序后,包森、李子光、王少奇开始整顿部队和建立抗日民主政权。1940年4月15日,在盘山梁庄子西沟召开了军政干部会议,将蓟平三支队、蓟遵兴支队合并为六总队。同时成立盘山地区八路军政治处,建立八路军随营学校、训练班,培养军政干部。同日,冀东西部第一个基层抗日民主政权蓟平密联合县诞生。联合县下设两个区级单位,即盘山直属区和西北办事处。盘山直属区将盘山周围的20多个居民点80多户人家,统一划为一个行政村,起名为“联合村”,并建立了村政权。至此,盘山根据地初步建立,形成了以包森、李子光、王少奇为核心的党政军统一的领导集体。
盘山根据地建立之后,便如星火燎原一般迅速向四周发展。很快在蓟县南部,三河县以东、平谷县以南280多个村庄,以及东部二区、北部八区都相继开辟了游击区,与盘山根据地连成一片。1940年6月,蓟玉宝办事处成立。10月,蓟平密联合县扩建为两个县,分别为平密兴联合县和蓟宝三联合县。到1941年春,蓟县境内除县城及各镇被敌占领外,八个区的广大农村均建立了抗日政权。同年,新区开辟到了宝坻南部、武清东南部、宁河北部,成立了武宝宁临时办事处。至1942年初,仅蓟宝三联合县就发展到12个区,辖1220个村庄,有51.8万人口。
自盘山根据地创建之初,日伪军就对盘山地区进行不间断的“扫荡”,企图用武力彻底清除抗日组织及军民。特别是1942年以后,敌人推行极为残酷的“治安强化运动”,一度将盘山地区蚕食。但英勇的盘山抗日军民,在中国的坚强领导下,以坚定的意志、非凡的勇气和无穷的智慧,与敌人开展了艰苦卓绝的反“蚕食”、反“扫荡”斗争,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奋力保存革命力量、保卫抗日根据地,为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盘山根据地的建立严重威胁了日本对华北地区的统治。为此,日军开始大规模调动部队,对盘山根据地进行频繁“扫荡”。1940年5月,日军调集重兵分三路行动,对盘山根据地实施合围,企图通过分割、封锁等方式,困死各抗日根据地。
为巩固和扩大盘山根据地,蓟县军民开展了艰苦卓绝的反“扫荡”斗争。7月28日,包森率领八路军六总队及军分区第十二团,在白草洼伏击前来“扫荡”的日本关东军一骑兵中队。这个骑兵中队大多是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兵,武器精良,战斗经验丰富。包森率领部队占领山头,利用有利地形,居高临下对敌人进行突然袭击。敌人措手不及,仓皇而逃,却被早已埋伏的八路军官兵堵住退路,只好躲在石缝、石洞中负隅顽抗。包森采取手榴弹配合狙击的方式,打击敌残余力量。最终经十余小时的战斗,全歼敌军70余人,缴获50余支,战马70余匹,开创了冀东西部战场整建制歼灭日军的光辉战绩,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使其半年多不敢进犯盘山,为根据地建设赢得了难得的发展时间。
同年8月,八路军第十三团在盘山根据地组建,冀东军分区副司令员包森兼任团长。为开创冀东西部抗日斗争新局面,打通冀东东、西部根据地之间的联系,十三团经短暂整训后挺进平原地区,连续攻克蓟县上仓、下仓、三岔口,宝坻县新安镇、八面城、林亭口,以及宁河县张头窝等据点,而后北上直插三河境内,进逼平谷县,成功打通了长期被敌人分割的丰玉遵根据地和盘山根据地的联系。1941年1月至4月,十三团利用游击战术,采取内外线配合的方式,与敌人作战百余次,毙、俘日伪军五百余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及物资,攻克据点十余处,有力粉碎了敌人对根据地的进攻,同时发展壮大了抗日武装。
9月,冀东军分区第十二团、十三团大部按上级部署挺进塞外,开辟热南山区根据地。包森率十三团二营留守,配合和支持地方建设盘山根据地。当时,日军驻遵化马兰峪警备队长山口在遵化、蓟县杀人成性,百姓极为恐惧、深恶痛绝。9月21日,包森指挥部队围攻驻马伸桥据点的汉奸李午阶,成功引诱山口出来救援,在其必经之路丈烟台村南山道口设伏,一举击毙山口,并缴获迫击炮两门。为此,百姓拍手称快,以“八月十五秋风凉,家家户户都打场,消灭日寇老山口,汉奸李午阶叫亲娘”的歌谣,表达了对敌人的痛恨和对打死山口的痛快之情。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日军深感兵力不足,将驻守在冀东的日军第二十七师团调到太平洋战场,改由“治安军”接防。同年10月下旬,“治安军”23个团3万余人进驻冀东,开始推行“治安强化运动”。为粉碎敌人图谋,冀东区党分委决定主动出击,发起反“治安军”战役。1942年1月,包森率7个连在蓟县果河沿设伏,重创“治安军”精锐第二集团,全歼其号称“模范治安军”的第四团,毙、俘敌伪中校以下官兵千余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和整团歼敌的战例。此战令包森在冀东威名远扬,敌伪闻风丧胆。伪军中流传着“出门打仗碰上老包”的咒语和“宁绕蓟州城,莫上盘山行”的俗语,足见包森及盘山根据地对敌伪的巨大威慑力。
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接连失败,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中国战场上,中国领导的敌后解放区开始逐步扭转困难局面。1月,冀东地委作出恢复被敌人“蚕食”的基本区(根据地和游击区),并相机开辟新区的决定。1月和7月,八路军十三团两次突破日伪防线月,八路军十一团、十三团、四区队、六区队等相互配合,先后攻克敌人20多处据点,使蓟县平原又回到人民手中。
1944年,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都已到穷途末路,但仍不甘心失败。同年7月,日军调集6万余兵力,对盘山地区进行全面包围。其“扫荡”规模之大,前所未有。9月15日,日伪军在飞机、坦克和装甲车的掩护下,向蓟县西部、平谷和三河地区进攻。冀中军分区八路军在抗日军民的帮助下,运用游击战、地雷战等战术与敌人进行了9个多月的殊死战斗,使敌人的秋季“扫荡”彻底破产。
敌人的残酷“扫荡”没有令盘山军民畏惧退缩,反而激起更加磅礴与不屈的斗志。在血与火的残酷洗礼中,包森、王少奇、田野、杨大章等无数英雄为了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精神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炬,指引无数盘山儿女继续拿起武器,与敌人进行更加顽强的战斗。
盘山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是中国领导人民抵抗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生动缩影。在这个过程中,盘山人民为赢得胜利,付出了难以估量的牺牲,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展现出了不畏、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的爱国情怀。
在日伪的铁蹄下,百姓生存极为艰难。为消灭抗日武装,强化殖民统治,日伪军对盘山根据地及周边地区反复“扫荡”“清乡”,并实施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扬言“会喘气的不能留”,制造千里“无人区”,挖掘“防共沟”,修建碉堡,严重破坏了百姓的生存基础。据统计,1939年初至1943年7月四年多时间里,日军第二十七师团和伪军,共发动“扫荡”2759次。屠刀所向,无数老弱妇孺惨遭施暴,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其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
日伪当局还采取分化瓦解的方式,妄图破坏军民的血肉关系,成立以汉奸、流氓为骨干的“防共自卫团”,强迫农村青壮年参加,建立秘密诱降组织,成立“兴亚队”“密侦班”,并设立“大联乡”,拉拢群众充当“户籍警”“情报员”,刺探与有关系的人员。
虽然斗争形势异常残酷,但绝大部分群众始终坚定地支持中国领导的抗日斗争,成为党领导盘山抗战的坚实后盾。盘山地区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盘山打仗靠三多:石多、洞多、干妈多”,朴素的语言生动地说明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枪林弹雨中,群众冒着生命危险为部队带路、站岗放哨、运送军粮、救护伤病员,在敌人进军道路上毁桥破路、砍伐电线杆。有的村庄还组织锣鼓队、鞭炮队,在主力部队进攻时大造声势,令据点里的日伪军心惊胆战。在后方,妇女们纺纱织布,制作军鞋军袜,掩护伤病员和地方干部;青壮年积极参军,杀敌报国;儿童组成儿童团,站岗放哨,传送情报,监视坏分子。
在英雄辈出的盘山,军民同心、共御外侮的故事广泛流传。被誉为“民兵英雄”的盘山民兵班,为掩护八路军主力部队行动,隐蔽于“无人区”的密林石洞中两年,过着野人般的生活。他们依托复杂地形,伏击歼敌、侦察抓捕,巧妙运用地雷战、破袭战、麻雀战等,持续袭扰敌人,有效地保护了盘山根据地。住在砖瓦窑的“八路军母亲”杨妈妈,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八路军、照顾伤病员、保存抗日物资,受到冀东抗日军民的爱戴。像杨妈妈这样,还有崔妈妈、朴妈妈、龙妈妈等无数朴实善良的妈妈,她们用智慧和勇气为革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当抗日军民被敌人包围,来不及隐蔽时,乡亲们便挺身而出,将他们认作丈夫、女婿、儿子,以生命去作掩护。为掩护八路军,花峪村38位村民惨遭杀害,联合村15位村民被绑在树上活活烧死,600户村民被敌人开枪威胁,无一人屈服;年仅15岁的少女王敏秀被当众施以酷刑,即使皮开肉绽、鲜血横流,也始终不吐露半字。正是因为人民群众的坚定支持,使得盘山根据地在艰苦的斗争中巍然屹立。
如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八十载。漫步于遍布盘山的抗战旧址,苍松翠柏间仿佛仍回荡着当年的硝烟与呐喊。这座英雄的山峦,见证了中国作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抗日斗争,用血肉之躯筑起保卫国家钢铁长城的光辉历史。这里的一草一木无不承载着岁月的记忆,镌刻着中华民族不畏的血性、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团结奋斗的品质。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盘山根据地的斗争实践不仅是镌刻在纪念碑上的历史记忆,更是伟大的抗战精神在津沽大地的生动写照,是激励人们奋进的精神丰碑,指引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团结奋进、攻坚克难,书写出不负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作者王明辉 为天津市委党校(天津市委党史研究室)地方党史资料征集处一级主任科员、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