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黑龙江网讯(记者 徐楠)为推动实践育人走深走实,黑龙江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青春赋能,科技兴农”社会实践团,于2025年7月奔赴哈尔滨市宾县糖坊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将思政小课堂延伸至乡村大舞台,在服务社会中传递青春温度,在知行合一中擦亮成长底色,形成了“走得出、沉得下、干得实、传得开”的实践育人成效。
为进一步深化“地方所需、高校所能、学生所长”的协同机制,实践团首站走进宾县糖坊镇政府,与镇党委、镇政府深入交流座谈,正式启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共建工作。在镇政府及胜利村的大力支持下,双方举行了庄重的揭牌仪式,并签署了《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共建协议》,标志着校地共建迈入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新阶段。
现场,糖坊镇政府聘任王璇老师与贾柯举老师担任“社会实践教育基地指导教师”,并颁发聘书,进一步夯实责任机制,推动实践平台持续高效运转,为培养具备家国情怀、专业素养与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为深入了解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增强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能力,实践团走进糖坊镇虾稻综合种养示范基地,以“科技助农”为主线,聚焦“虾稻共作”这一典型生态循环模式,开展实地调研与交流互动。
“‘虾稻共作’的本质是一种绿色共生的生产系统,小龙虾肥田,水稻护虾,生态平衡,效益倍增。”在基地技术人员的讲解下,成员们穿梭于田埂与大棚之间,现场观察养殖环境,深入了解虾苗育种、水质调控、病害防治等关键技术。
针球盟会官方网站对养殖过程中的难点,学生们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了诸多创新建议,包括构建基于物联网的水质实时监测系统、利用大数据模型预测虾苗存活率波动区间、打造“数字养殖+直播带货”服务等方案,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提供科技路径。
此外,实践团还为农户开设“数字营销实操课”,围绕镜头感训练、语速节奏、场景引导、产品卖点构建等内容展开系统教学,组织开展短视频录制实战演练。农户们在“边学边练”中打破了对新兴技术的畏惧心理,逐步建立起直播销售的自信心。此次赋能培训为助农产品拓展销路打开新通道,推动实现“土特产”向“网红品”的转化跨越。
在胜利村,实践团围绕蔬菜种植开展田野调研,实地走访农户、查看作物生长状况,深入了解农户在育苗、施肥、除草、防虫等环节的操作细节与技术需求。
学生们带着问题下田,带着责任采访,逐一记录每位种植户的产业规模、管理方式与未来计划,初步形成“家庭式管理+批发渠道支撑”的产业生态图谱。队员们还亲自参与蔬菜采摘、田间除草等农活,用汗水感受劳动的艰辛与农业的力量。调研过程中,同学们深刻认识到科技对农业提质增效的推动作用,也更加坚定了将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初心使命。
为丰富农村儿童暑期生活、提升教育公平获得感,实践团在胜利村开展以“童心向阳 快乐成长”为主题的支教志愿服务活动。
学生们精心设计阅读引导、绘画创意、趣味游戏等课程内容,引导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释放天性、启迪心智。活动现场欢声笑语不断,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讲述梦想,用灵动的笔触描绘未来,展现出乡村儿童旺盛的生命力与无限的可能性。
一支粉笔、一本图画书,既照亮了孩子们求知的眼睛,也照亮了学生们的初心之路。这场“双向奔赴”的教育实践,让知识走进乡村,也让乡村走进青年心中。
为深入推进思政教育入脑入心,实践团专程前往糖坊镇烈士陵园,开展“缅怀英烈铸忠魂,砥砺奋进守初心”主题党日活动。全体党员整齐列队,面向纪念碑庄严肃立,重温入党誓词,敬献花篮、擦拭墓碑、清扫园区,以实际行动致敬革命先烈。
此次仪式教育是一次信仰的回归、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队员们在红色记忆中汲取精神养分,进一步坚定了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理想信念。青年学子纷纷表示,将继承先辈遗志,把红色基因代代传承,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中砥砺奋进、勇担使命。
“青春赋能,科技兴农”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项系统化的实践工程。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贯彻落实“三全育人”机制、深化实践育人体系建设的有力举措。它既是高校课程思政的延伸平台,也是大学生走出校园、服务社会的磨砺阵地。
学生们在社会课堂中提升了思想境界,拓宽了专业视野,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用青春之力服务时代需求,用专业所学助力乡村振兴。
此次活动只是黑龙江工程学院推进实践育人球盟会官方网站系统工程的一个缩影。未来,黑龙江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将继续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引领,持续深化与糖坊镇在科技创新、农业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打造更多具有示范引领意义的实践项目。
学院将以“乡村振兴+数字技术”“志愿服务+教育帮扶”“党建引领+协同育人”等为发力点,不断创新实践形式、优化实践路径、拓展实践内涵,让更多青年学子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成就自我、服务人民,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实现共同富裕贡献工程智慧与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