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2025年6月10日,广州塔下的珠江畔,第十五届全运会奖牌“同心跃”正式亮相。奖牌上木棉、紫荆、莲花交叠成三朵礼花,环绕着象征祖国的牡丹,港珠澳大桥造型的“同心结”挂环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属光泽。这个凝聚着粤港澳三地智慧的设计,不仅是竞技荣耀的象征,更勾勒出一幅以体育为纽带的大湾区发展新图景。从1987年第六届全运会的“亚洲第一塔”到2025年粤港澳首次联合办赛,广州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将体育精神融入城市血脉,书写着属于全体市民的全运故事。
广州天河体育中心的游泳馆里,58岁的罗兆应教练凝视着泳池中训练的弟子。作为1975年第三届全运会7枚金牌得主,他的职业生涯与全运紧密相连。
而在2021年西安奥体中心,苏炳添以9秒95的成绩,终于圆了全运百米冠军梦。两代运动员的全运记忆,串起了广州体育精神的传承脉络。
“亚洲蝶王”周嘉威的故事同样动人。这位广州籍运动员从1998年九运会首夺金牌,到2017年以34岁“高龄”获得银牌,五届全运征程跨越18年。退役后他转型教练,培养出杭州亚运会冠军汪雪儿,用另一种方式延续着体育精神。
在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的训练馆里,00后小将刘钰可正在备战U16女足决赛:“在家门口比赛,要让全国看到广州女孩的拼劲!”这些鲜活的故事,诠释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在羊城的落地生根。
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让体育精神线年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上,116支队伍在珠江竞渡,既有专业龙舟队,也有来自香港、澳门的业余爱好者。当哈萨克斯坦骑士龙舟队夺冠时,队长金贝克用生硬的中文说:“团结,是我们最大的秘诀。”这种全民参与的热情,正是全民全运理念的生动写照。
1979年元旦,首届省港杯足球赛在广州越秀山体育场举行,先生的这一创举,开启了粤港澳体育交流的先河。46年后的今天,这种协作精神在全运会舞台上绽放新彩。2025年全运会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广州负责开幕式,香港承办高尔夫球、击剑等项目,澳门主办乒乓球、三人篮球,珠海则承担公路自行车赛——这条串联港珠澳大桥、澳门塔等标志性地标的230公里赛道,将成为大湾区体育协作的最佳注脚。
大湾区的体育融合不仅体现在赛事承办上。南沙大湾区文体中心于2025年6月竣工,这座占地70公顷的综合体包含6万座体育场、2万座竞技馆和水上运动中心,采用岭南建筑的遮阳设计和自然通风系统,既满足顶级赛事需求,又融入社区生活。更值得关注的是,赛事期间三地将试行“湾区通”APP,实现交通、票务、医疗等服球盟会官方网站务的互联互通,为未来国际赛事协作提供范本。
在体育产业层面,大湾区正形成“赛事+文旅+科技”的融合模式。周大福珠宝集团作为全运会奖牌主理方,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打造出兼具文化内涵与科技感的“同心跃”。而广州国际体育嘉年华期间,60余项商圈促消费活动与55项文化论坛同步开展,形成“赛事引流、全城消费”的经济效应。据统计,2024年广州体育消费规模已达623.85亿元,全运会的举办预计将带动相关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
全运会不仅是体育盛会,更是城市升级的契机。2025年全运会筹备期间,广州统筹推进291个城市品质提升项目,包括4条地铁线个场馆周边精致街区建设,以及珠江两岸夜景灯光升级。天河体育中心周边通过“多杆合一”智慧灯杆、无障碍设施改造,打造出“15分钟体育生活圈”;省人民体育场打通“烈士陵园-英雄广场”历史轴线,将体育空间与城市文脉有机融合。这些改造不仅服务赛事,更让市民日常健身、休闲有了更多优质选择。
体育精神的传播离不开志愿者的付出。2024年“志愿迎全运”活动中,8万名中小学生走进社区宣讲全运知识,在北京路志愿驿站组织互动游戏,用青春活力传递体育文化。在南沙,大湾区体育中心的建设者们日夜奋战,将原本的滩涂变为现代化场馆;而在珠江两岸,3000名安保人员、医疗工作者默默守护着龙舟赛的顺利进行。这些普通人的故事,构成了全运会最温暖的底色。
当2025年11月的圣火在广州奥体中心点燃,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竞技场上的拼搏,更是大湾区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从越秀山体育场的省港杯到珠江畔的“同心跃”,从苏炳添的百米冲刺到社区龙舟的百舸争流,体育精神早已融入广州的城市基因。正如全运会奖牌上的三朵礼花,粤港澳三地正以体育为纽带,共同书写着“同心协力、共跃未来”的时代篇章。而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你我,都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与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