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近年来,化德县不断巩固提升全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成果,拓展“领”的高度、加大“宣”的力度、强化“融”的广度、挖掘“同”的深度、加快“质”的速度,以有形之魂、有感之举、有效之法扎实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工作,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成立由党政领导分别任组长、副组长的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工作领导机构,在各级行政企事业单位中成立领导小组,实施“一把手”工程,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制定印发《化德县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实施方案》,定期对成员单位贯彻落实情况进行帮促指导,确保各项安排部署落实落地。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全县中心工作,作为绩效考核、综合治理、意识形态、精神文明、巡视巡察重要内容。县级领导经常听取包联乡镇、分管系统工作汇报,做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与党的建设、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事业工作统筹协调推进。把民族政策法规教育列为教育培训必修课,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民族事务的能力不断提升。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学校主阵地作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落实到各类主题教育全过程。各级党委(党组)书记开展宣讲200余场次,推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组建101支“红石榴宣讲队”,开展“六句话的事实与道理”、民族团结故事等宣讲281次,覆盖1.2万人次,各族群众更加由衷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深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小康工程”,按照“普通群众抓基础、干部队伍抓提升、学生群体抓养成”的思路,持续深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常态化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大赛”“小手拉大手 同讲普通话”等活动,搭建各族群众沟通桥梁,全县公职人员、各族群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达标率大幅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校创建率达100%。
深入实践“四下基层”“五个结对帮扶”工作机制,全县1900余名干部职工与各族群众结对认亲,累计开展送服务2637人次,举办活动1300余场次,办实事好事2600余件,解决困难诉求800余件。将构建互嵌式社区结构和社区环境的理念纳入城市建设规划编制,优化社区便民服务大厅、文化活动室、健身广场等功能场所,延伸打造爱心食堂、老年活动中心、儿童游乐区等便民服务设施,为各族群众提供贴心服务和交际平台,实现各民族之间心连心的“零距离接触”。结合春节、端午、中秋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开展“美食文化节”、民族文化汇演、非遗进社区等特色活动,形成“月月有节庆、人人传文化”的社区文化生态,2024年惠民社区被评为“自治区级各族群众互嵌式示范社区”。近年来,涌现出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3个、市级示范单位34个、县级示范单位139个,2023年化德县成功创建“全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民族团结之花处处绽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益深入人心。
先后建成卫国戍边纪念室、烈士陵园陈列室等红色教育基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从“课堂”搬到“现场”。充分利用球盟会清明节、主题党日等契机,积极开展祭英烈等各类红色教育活动,让“红色种子”在各族人民心中生根发芽,让红色基因在化德大地代代相传。以自治区级非遗化德剪纸为核心,有机整合泥塑、扎染、鲁班凳等6项非遗技艺,创新打造“一体同心 砥砺奋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非遗展厅,通过“实物展陈+数字互动+活态展演”三维展示体系,精心呈现300余件凝结各民族智慧的精品力作,年均接待各族群众1.5万人次。大力发展塞上民宿,2A级旅游景区卜拉乌素沁园生态度假村建成投用,卜拉乌素村荣获自治区第七届文明村镇;依托“十五的月亮原创地·亮丽化德欢迎您”文化旅游品牌,吸引来大量的客流量,餐饮、住宿等行业持续“火热”,2024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0.63亿元,旅游市场和商贸市场实现“双丰收”。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裕民遗址入围2016年中国考古新发现,2024年成功申报为自治区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证了化德自古以来多民族交往、北方草原与中原农耕文明交融共生的历史。配合承办乌兰察布市首届裕民文化学术交流会,为进一步打响北疆文化品牌,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有利文化条件。
化德县服装产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曾获得国家星火科技奖,被自治区评为“一个产业带动百户企业示范工程”。经过40多年的发展,现有各类服装生产企业93家(规模以上企业5家),辐射带动近2.5万人就业,人均年收入3万元以上,年生产服装能力2000万件,产值16亿元,销售网络覆盖全国300多个大中型城市,并出口俄罗斯、蒙古国,服装已成为化德各族群众的“致富服”“和谐服”“幸福服”“振兴服”。2024年金驼服饰有限公司在蒙古国建成全市第一家公共海外仓,并申报为自治区公共海外仓培育项目,年内出口创汇59.3万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坚持“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2024年将66%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着力办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等民生实事,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7%;争取各级资金2.97亿元,实施46项重大民生实事项目,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同时,高度关注困难群众衣食冷暖,累计发放各类救助资金1.23亿元,城镇新增就业1369人;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9处,铺设管道11.3公里,安装水质提升设备5499台;改造农村电网57.6公里、供热老旧管网70.3公里,完成清洁取暖改造6846户、发放爱心煤5333吨,让各族群众切实看到变化、感到温暖、得到实惠。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承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
蒙公网安备333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01
联系电话(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关于防范仿冒网站风险的提示
近年来,化德县不断巩固提升全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成果,拓展“领”的高度、加大“宣”的力度、强化“融”的广度、挖掘“同”的深度、加快“质”的速度,以有形之魂、有感之举、有效之法扎实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工作,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成立由党政领导分别任组长、副组长的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工作领导机构,在各级行政企事业单位中成立领导小组,实施“一把手”工程,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制定印发《化德县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实施方案》,定期对成员单位贯彻落实情况进行帮促指导,确保各项安排部署落实落地。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全县中心工作,作为绩效考核、综合治理、意识形态、精神文明、巡视巡察重要内容。县级领导经常听取包联乡镇、分管系统工作汇报,做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与党的建设、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事业工作统筹协调推进。把民族政策法规教育列为教育培训必修课,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民族事务的能力不断提升。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学校主阵地作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落实到各类主题教育全过程。各级党委(党组)书记开展宣讲200余场次,推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组建101支“红石榴宣讲队”,开展“六句话的事实与道理”、民族团结故事等宣讲281次,覆盖1.2万人次,各族群众更加由衷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深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小康工程”,按照“普通群众抓基础、干部队伍抓提升、学生群体抓养成”的思路,持续深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常态化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大赛”“小手拉大手 同讲普通话”等活动,搭建各族群众沟通桥梁,全县公职人员、各族群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达标率大幅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校创建率达100%。
深入实践“四下基层”“五个结对帮扶”工作机制,全县1900余名干部职工与各族群众结对认亲,累计开展送服务2637人次,举办活动1300余场次,办实事好事2600余件,解决困难诉求800余件。将构建互嵌式社区结构和社区环境的理念纳入城市建设规划编制,优化社区便民服务大厅、文化活动室、健身广场等功能场所,延伸打造爱心食堂、老年活动中心、儿童游乐区等便民服务设施,为各族群众提供贴心服务和交际平台,实现各民族之间心连心的“零距离接触”。结合春节、端午、中秋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开展“美食文化节”、民族文化汇演、非遗进社区等特色活动,形成“月月有节庆、人人传文化”的社区文化生态,2024年惠民社区被评为“自治区级各族群众互嵌式示范社区”。近年来,涌现出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3个、市级示范单位34个、县级示范单位139个,2023年化德县成功创建“全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民族团结之花处处绽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益深入人心。
先后建成卫国戍边纪念室、烈士陵园陈列室等红色教育基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从“课堂”搬到“现场”。充分利用清明节、主题党日等契机,积极开展祭英烈等各类红色教育活动,让“红色种子”在各族人民心中生根发芽,让红色基因在化德大地代代相传。以自治区级非遗化德剪纸为核心,有机整合泥塑、扎染、鲁班凳等6项非遗技艺,创新打造“一体同心 砥砺奋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非遗展厅,通过“实物展陈+数字互动+活态展演”三维展示体系,精心呈现300余件凝结各民族智慧的精品力作,年均接待各族群众1.5万人次。大力发展塞上民宿,2A级旅游景区卜拉乌素沁园生态度假村建成投用,卜拉乌素村荣获自治区第七届文明村镇;依托“十五的月亮原创地·亮丽化德欢迎您”文化旅游品牌,吸引来大量的客流量,餐饮、住宿等行业持续“火热”,2024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0.63亿元,旅游市场和商贸市场实现“双丰收”。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裕民遗址入围2016年中国考古新发现,2024年成功申报为自治区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证了化德自古以来多民族交往、北方草原与中原农耕文明交融共生的历史。配合承办乌兰察布市首届裕民文化学术交流会,为进一步打响北疆文化品牌,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有利文化条件。
化德县服装产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曾获得国家星火科技奖,被自治区评为“一个产业带动百户企业示范工程”。经过40多年的发展,现有各类服装生产企业93家(规模以上企业5家),辐射带动近2.5万人就业,人均年收入3万元以上,年生产服装能力2000万件,产值16亿元,销售网络覆盖全国300多个大中型城市,并出口俄罗斯、蒙古国,服装已成为化德各族群众的“致富服”“和谐服”“幸福服”“振兴服”。2024年金驼服饰有限公司在蒙古国建成全市第一家公共海外仓,并申报为自治区公共海外仓培育项目,年内出口创汇59.3万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坚持“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2024年将66%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着力办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等民生实事,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7%;争取各级资金2.97亿元,实施46项重大民生实事项目,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同时,高度关注困难群众衣食冷暖,累计发放各类救助资金1.23亿元,城镇新增就业1369人;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9处,铺设管道11.3公里,安装水质提升设备5499台;改造农村电网57.6公里、供热老旧管网70.3公里,完成清洁取暖改造6846户、发放爱心煤5333吨,让各族群众切实看到变化、感到温暖、得到实惠。
近年来,化德县不断巩固提升全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成果,拓展“领”的高度、加大“宣”的力度、强化“融”的广度、挖掘“同”的深度、加快“质”的速度,以有形之魂、有感之举、有效之法扎实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工作,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拓展“领”的高度,以正确政治方向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成立由党政领导分别任组长、副组长的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工作领导机构,在各级行政企事业单位中成立领导小组,实施“一把手”工程,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制定印发《化德县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实施方案》,定期对成员单位贯彻落实情况进行帮促指导,确保各项安排部署落实落地。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全县中心工作,作为绩效考核、综合治理、意识形态、精神文明、巡视巡察重要内容。县级领导经常听取包联乡镇、分管系统工作汇报,做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与党的建设、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事业工作统筹协调推进。把民族政策法规教育列为教育培训必修课,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民族事务的能力不断提升。——加大“宣”的力度,以党的创新理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学校主阵地作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落实到各类主题教育全过程。各级党委(党组)书记开展宣讲200余场次,推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组建101支“红石榴宣讲队”,开展“六句话的事实与道理”、民族团结故事等宣讲281次,覆盖1.2万人次,各族群众更加由衷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深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小康工程”,按照“普通群众抓基础、干部队伍抓提升、学生群体抓养成”的思路,持续深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常态化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大赛”“小手拉大手 同讲普通话”等活动,搭建各族群众沟通桥梁,全县公职人员、各族群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达标率大幅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校创建率达100%。——强化“融”的广度,以各民族大团结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实践“四下基层”“五个结对帮扶”工作机制,全县1900余名干部职工与各族群众结对认亲,累计开展送服务2637人次,举办活动1300余场次,办实事好事2600余件,解决困难诉求800余件。将构建互嵌式社区结构和社区环境的理念纳入城市建设规划编制,优化社区便民服务大厅、文化活动室、健身广场等功能场所,延伸打造爱心食堂、老年活动中心、儿童游乐区等便民服务设施,为各族群众提供贴心服务和交际平台,实现各民族之间心连心的“零距离接触”。结合春节、端午、中秋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开展“美食文化节”、民族文化汇演、非遗进社区等特色活动,形成“月月有节庆、人人传文化”的社区文化生态,2024年惠民社区被评为“自治区级各族群众互嵌式示范社区”。近年来,涌现出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3个、市级示范单位34个、县级示范单位139个,2023年化德县成功创建“全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民族团结之花处处绽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益深入人心。——挖掘“同”的深度,以中华文化认同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先后建成卫国戍边纪念室、烈士陵园陈列室等红色教育基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从“课堂”搬到“现场”。充分利用清明节、主题党日等契机,积极开展祭英烈等各类红色教育活动,让“红色种子”在各族人民心中生根发芽,让红色基因在化德大地代代相传。以自治区级非遗化德剪纸为核心,有机整合泥塑、扎染、鲁班凳等6项非遗技艺,创新打造“一体同心 砥砺奋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非遗展厅,通过“实物展陈+数字互动+活态展演”三维展示体系,精心呈现300余件凝结各民族智慧的精品力作,年均接待各族群众1.5万人次。大力发展塞上民宿,2A级旅游景区卜拉乌素沁园生态度假村建成投用,卜拉乌素村荣获自治区第七届文明村镇;依托“十五的月亮原创地·亮丽化德欢迎您”文化旅游品牌,吸引来大量的客流量,餐饮、住宿等行业持续“火热”,2024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0.63亿元,旅游市场和商贸市场实现“双丰收”。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裕民遗址入围2016年中国考古新发现,2024年成功申报为自治区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证了化德自古以来多民族交往、北方草原与中原农耕文明交融共生的历史。配合承办乌兰察布市首届裕民文化学术交流会,为进一步打响北疆文化品牌,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有利文化条件。——加快“质”的速度,以高质量发展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化德县服装产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曾获得国家星火科技奖,被自治区评为“一个产业带动百户企业示范工程”。经过40多年的发球盟会展,现有各类服装生产企业93家(规模以上企业5家),辐射带动近2.5万人就业,人均年收入3万元以上,年生产服装能力2000万件,产值16亿元,销售网络覆盖全国300多个大中型城市,并出口俄罗斯、蒙古国,服装已成为化德各族群众的“致富服”“和谐服”“幸福服”“振兴服”。2024年金驼服饰有限公司在蒙古国建成全市第一家公共海外仓,并申报为自治区公共海外仓培育项目,年内出口创汇59.3万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坚持“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2024年将66%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着力办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等民生实事,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7%;争取各级资金2.97亿元,实施46项重大民生实事项目,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同时,高度关注困难群众衣食冷暖,累计发放各类救助资金1.23亿元,城镇新增就业1369人;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9处,铺设管道11.3公里,安装水质提升设备5499台;改造农村电网57.6公里、供热老旧管网70.3公里,完成清洁取暖改造6846户、发放爱心煤5333吨,让各族群众切实看到变化、感到温暖、得到实惠。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承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承办
蒙ICP备05000248号蒙公网安备333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01
本网站发布的所有信息均不收取任何费用如遇到任何以本网站名义收取费用的情况请向自治区政府办公厅纪检部门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