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近年来,银川市教育局以“行走的思政课”为重要抓手,通过寻根红色印记、追寻领袖足迹、紧扣铸牢主线、共韵文化自信、携手开放共进等维度,遴选44个“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初步挖掘打造闽宁镇等地14条精品实践教学路线,链接红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育人资源,促进学校—基地资源链接,将思政课从校园延伸到社会,从课堂拓展到实践,形成了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和强大育人功能的实践育人体系,年均开展300余场“行走的思政课”活动,覆盖20余万名师生。
银川市唐徕中学高一年级全体学生穿戴整齐,佩戴团徽,排着整齐的队伍从学校有序出发,同学们步伐坚定,队伍井然有序,900名师生徒步20公里赴八里桥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在巍峨高耸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师生手持鲜花整齐列队,向烈士鞠躬默哀。伴随着低沉哀婉的曲调,国旗护卫队的学生向烈士敬献鲜花,向英雄致以最崇高的敬意。祭奠仪式结束后,同学们整齐有序地瞻仰烈士墓碑,擦拭墓碑、献花,并了解烈士事迹。
“我非常支持学校开展这样的活动,通过这种形式引导孩子们缅怀先烈、增强爱国主义,汲取奋楫前行的智慧和力量,同时也能培养他们坚强的毅力。”银川市唐徕中学参加活动的高一年级学生家长王敏激动地说。
今年的清明节,银川市直属各中小学师生前往银川烈士陵园等地开展实践教学,赓续传承先烈遗志,在这一节节“行走的思政课”中,莘莘学子深刻理解红色精神的内涵和意义,将这种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正是银川市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为主题,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的生动实践。“通过这种‘沉浸式’思政实践,给学生埋下一颗富有力量和希望的种子,这就是一堂好思政课可以起到的作用。”银川市实验中学德育处郭建仁主任说。
与此同时,各县区中小学纷纷组织形式多样的清明节祭扫活动,将课堂延伸到英烈纪念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红色精神。兴庆区唐徕小学教育集团组织学生前往银川黄河军事文化博览园,参观银川舰和“358”号潜艇;景岳小学开展“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每学期组织“重走长征路”体验活动,通过模拟爬雪山、过草地等场景,已培育140余名小小讲解员,孩子们在三烈士纪念馆声情并茂地讲述崔景岳、孟长有、马文良的英雄事迹,用童声传递信仰力量;西夏区第十二小学、银川市第十八中学组织学生参观文昌路街道党史馆,通过电子打靶射击、党史知识竞赛等沉浸式体验,深化对红色历史的认知;永宁县每年清明节组织3000余名师生在永安陵园开展“行走的思政课”,通过敬献花篮、种植松柏、聆听烈士家书等形式,让红色基因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同学们,其实思政课所关注的问题正是我们这个时代中每个个体都在经历的问题,它将每一个人命运和社会、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这是银川市第二中学思政教师白丽花在2025年春季学期开学第一课的开场白。
银川市教育党工委、教育局组织师生探索打造《同心共筑邻里情 民族团结一家亲—银川市金凤区长城花园社区》《“苦瘠”山乡 美丽绽放—固原市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探寻新质生产力的“新”密码—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10节“行走的思政课”,邀请工人、农民、基层社区工作者、企业负责人等讲述身边故事,以体验式、互动式课程把“干巴巴的讲解”变成“热乎乎的教学”,为师生提供在线学习思政课的机会,为全区思政教育创造了新亮点、新经验、新途径。
3月12日,银川北塔中学组织师生代表走进天鹅湖社区走访慰问抗美援朝老兵及退役老兵。
“在思政课系列课程的网络学习过程中,师生都是受益者。学生通过集中或自行观看,对身边人、身边事有了更多的了解认识,家乡的巨大变化增强了他们的自豪感、认同感。同时,丰富了老师思政课程教学的资源和渠道,提升了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创新能力。”看到银川市打造的10节“行走的思政课”,银川市唐徕中学宝湖校区副校长刘自忠高兴地说。
除了在线上追寻领袖足迹,体悟家乡变化,银川多所学校还组织师生实地参观,在广阔天地间体悟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和成就。西夏区各学校的学生走进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园区,参观葡萄种植基地和葡萄酒酿造车间,实地感受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科技创新成果;闽宁镇各学校组织师生参观闽宁镇移民博物馆、实地走访原隆村,将移民搬迁史纳入校本课程,学生们深入了解闽宁镇从荒漠戈壁到塞上江南的沧桑巨变,深刻感悟“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贺兰县各学校组织学生赴贺兰山生态保护区,开展“守护母亲河”实践活动。在一次次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广大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行走的思政课”的核心内容。近年来,银川市积极打造“红石榴”“山海情”等青少年球盟会交流特色品牌,广泛开展夏(冬)令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深化创建“七进”“民族团结进步月”系列活动。组织师生参观长城花园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等,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党的创新理论宣讲等服务,在实践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月28日,银川市第四十二中学全体师生与银川市第三十六中学师生登上盐池古城墙参观学习。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各学校通过举办“寻找银川最强石榴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趣味竞赛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各民族之间要做到的六个相互是什么?”“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在兴庆区第二十二小学举办的“寻找校园最强石榴籽”千人答题大赛上,同学们现场抢答,争当“校园最强石榴籽”。“我所理解的民族团结,就是要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尊重、理解少数民族同学的文化、风俗和习惯,大家团结友爱。”兴庆区第三小学各班的主题班会上,六年级(1)班学生赵若彤表达着对维护民族团结、建设美好家园的真实体会。
此外,西夏区积极探索实施“互联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借助新媒体优势,推出“小石榴开讲啦”系列宣教视频,联合北方民族大学、宁夏大学新华学院等高校常态化开展“手拉手”教学实践,大学生与小学生共同讲述民族团结故事,通过VR长征体验、红色情景剧表演,深化共同体意识。
一块纯白方巾折叠成三角形或者扇形,用皮筋、木夹、冰棒棍等工具固定,再浸入板蓝根、栀子等植物制成的天然染料中。随着布料展开,蝴蝶、雪花、放射状图腾等图案跃然眼前,每一幅作品都独一无二……在银川市第六中学扎染美术课上,学生们领略着博大精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该校扎染艺术工作坊荣获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之所以选择扎染课,一方面因为自己喜欢艺术和美术,另一方面因为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当真正深入接触扎染课程后,我觉得它的每一个与众不同的东西都会给我们带来快乐和治愈,也希望我们‘00后’可以继续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银川六中学生孙婉婷说。
像这样的接触非遗、传承非遗的活动在银川市各学校常态化开展,银川市第二中学、银川市实验中学、银川市高级中学组织师生前往银川世界岩画馆,通过实地考察和专业讲解,让学生们了解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各学校定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粹京剧”“奥运、航天精神”等题材进行创作,组织开设剪纸、京剧、版画、扎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青少年的心田。“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文化生活,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让他们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归属感。”银川市教育党工委副书记田歌溪说。
此外,银川市以促进交流交往交融为主题,持续讲好“灵州会盟”“支宁发展”“闽宁协作”等银川故事,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区内+区外”相互动的形式,2023年以来与香港、福建、西藏、内蒙古等地区师生开展30余次交流活动,覆盖青少年近15万人。
思政教育既要心怀“国之大者”,也要关注“关键小事”,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正如银川市教育局局长高小军所说:“将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们在田间地头、工厂企业、红色基地感受时代脉搏,坚定理想信念。这一创新的思政教育模式,不仅提升了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更在青少年心中种下了爱国、团结、奋斗、自信、开放的种子。”
高小军表示,下一步银川市将以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为牵引,积极推进大中小学“行走的思政课”建设,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空间和阵地,着力打造一批学生爱听、想听、听得懂、有触动的思政实践“金课”,持续擦亮“石榴花开 ‘银’领思政”特色品牌,为银川市的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记者 李姝)
近年来,银川市教育局以“行走的思政课”为重要抓手,年均开展300余场“行走的思政课”活动,覆盖20余万名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