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尽管2024年全国死亡人数攀升至981万,殡葬业巨头福寿园的净利润却遭遇腰斩,暴跌52.8%。这背后的秘密,是一场由观念革新、政策引导和科技赋能共同驱动的“断舍离式送葬”革命,正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暴利坟头经济”。曾经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天价墓地正在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环保、经济,甚至更具个性化的丧葬方式。
扼住殡葬行业乱收费的咽喉,国家重拳出击。即将于2025年7月实施的《殡葬服务行业标准》明确规定,遗体接运、火化等基础服务必须明码标价,严禁任何形式的诱导消费。与此同时,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激励政策,鼓励更加环保的安葬方式。全国28个省市对树葬、海葬提供补贴,金额从2000元到5000元不等,南京市民选择江葬还可额外领取4000元补贴。在上海,免费船票和现金补贴的双重刺激下,海葬申请量激增30%;天津的海葬预约甚至已经排到了明年。
公益性安葬设施的普及更是这场变革的主战场。截至2024年,全国公益性安葬设施覆盖率已高达68%,较五年前大幅提升22个百分点。上海、武汉等地一边拆除违规经营性公墓,一边大力建设公益性骨灰堂;重庆万州则创新试点“林墓复合”模式,将墓地巧妙地隐藏于树林之中,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资源。宁德市则更进一步,实现球盟会网页入口了城市公益性公墓的全覆盖,双穴墓价格被限定在3万元以内,较市场价大幅下降30%。当墓地不再被允许炒作成“地下房产”,曾经的暴利时代自然走向终结。
面对上海某陵园0.6平方米墓穴高达45.78万的天价,足以在河北购置一套70年产权住宅的现实,90后、00后们开始重新审视生命的告别方式。一位90后程序员的质问掷地有声:“奶奶生前的房子都卖不到10万,凭什么要花20万买个水泥格子?”超过六成的00后选择拒绝购买墓地,而是将逝者的骨灰撒入江河,或者将其压制成象征永恒的生命晶石。“零仪式”殡葬应运而生,遗体直接火化,用简洁的鞋盒作为骨灰盒,通过手机扫码下单,半小时内即可完成整个过程。
情感的寄托也逐渐转移到线上。清明节期间,网络祭扫次数高达2.1亿次,福寿园的“元家祠”数字纪念馆年访问量突破500万人次。AI技术的应用更是将数字殡葬推向了新的高度,它能够还原逝者的声音,生成虚拟人,只需199元即可与“数字亲人”进行对话。传统的实体纪念品被更具科技感和个性化的骨灰3D打印动漫手办,或者由逝者头发制成的钻石所取代。这类“科技纪念品”在三年内销售额暴涨470%,一个定制手办即便高达2万元,也依然受到年轻人的追捧。他们的需求细致而独特:43%的年轻人要求将骨灰制成动漫模型,67%的人希望处理逝者的游戏账号继承事宜。殡葬行业正在从标准化流水线,转型为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定制工坊。
面对行业变革,福寿园在2024年减少了3800座墓穴的销售,但通过创新业务,成功将客单价提升至12.1万元。其秘密在于不断拓展的服务清单:AI数字人主持葬礼,VR虚拟告别厅收费翻三倍,“生前契约”套餐在两年内签订了2万多单,仅定金就收入高达5200万元。临终关怀、遗产规划等附加服务的收入占比从5%飙升至18%,成为了新的增长点。
宁波镇海区将拥有73年历史的大同公墓从事业单位转制为国企,并投入2500万元进行改造:铲平豪华墓,建设壁葬和花坛葬区,将双人墓面积压缩至0.6平方米以下。南京安鼎殡葬则推出了“点单式消费”模式,将服务拆解为200多项明码标价的项目,例如医院服务包1561.5元,居家灵堂套餐4402.5元,并采用区块链技术进行记账,以防止宰客行为。这些举措使得全年投诉量骤降67%,并被政府作为惠民样板进行推广。
为了规范市场秩序,监管部门也加大了监管力度。宁德市殡仪馆全体职工签署拒收红包承诺书;霞浦县对私营公墓实施限价措施,将双穴墓价格限定在3万元以内;广东、浙江等地推行骨灰盒“零溢价”政策。在多方努力下,去年全国办丧平均花费下降了15.1%。河源市殡仪馆推行“好差评”制度,群众满意度高达99.5%。浙江省的“浙里逝安”系统更是实现了殡葬服务全流程数据联网,能够对违规收费行为进行自动预警。2024年全国殡葬投诉量因此减少了42%,行业乱象正在被逐渐遏制。
这场由观念、政策和科技共同驱动的殡葬行业变革,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年轻人正在用他们的选择,重新定义生命的告别方式,也正在倒逼整个行业走向更加规范、透明和人性化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