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北京时间7月11日晚,巴黎传来激动人心的消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正式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而这座沉寂近千年的西北陵园终于站上世界舞台。
在贺兰山东麓的广袤土地上,9座帝陵、271座陪葬墓在风雨中矗立近千年。你知道吗?成功申遗背后,有一套气象监测网络如“哨兵”般全天候守护着这些珍贵的遗址。
西夏陵像一位900多岁的老人,经历过数不尽的风雨,但如今极端气候的不断增多让这位老人更显力不从心。
气温升高、日照加剧、风化作用增强、夏季暴雨和山洪增多……越来越多的不利天气考验着他!
从银川市近70年的气候数据可以看出,同时出现强降雨和高温的年份集中在1960年代及2006年之后, 2006、2007、2012、2018年尤其集中。 图片来源: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西夏王陵夏季暴雨冲刷破坏陵墓封土,阳光、风沙侵蚀,地下水位下降,古墓葬地下部分干湿环境发生改变,也威胁着古墓葬的生命。
西夏王陵部分封土的部分病害原因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雨水淋盐、风力掏蚀,夏季集中降水冲刷、干湿循环急剧变化、表面龟裂、风力剥离,考古揭露后急剧变干收缩。
这些“气候杀手”都在时刻威胁着西夏陵的生命。如何让这片世界瑰宝增岁延寿?
在宁夏的西夏陵墓群,气象部门通过建立自动气象站,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气象灾害区划研究等工作,为西夏陵保护提供有力支撑。
这些气象仪器如同病房里的健康监测仪,时刻监护着西夏陵的健康状况,关键时刻提前发出气象预警,提醒西夏陵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方提前做好防范措施。
气象和多方力量让西夏陵从“活下去”到“活得精彩”西夏陵的申遗成功让西夏陵开启全新的篇章。
这些年西夏陵的保护也在从传统的抢救性模式向预防性、精细化模式转变。从“活下去”到“活得精彩”,气象和多方力量为西夏陵的生命赋以更加精彩的岁月。
古人的防洪墙、引流渠至今仍然保护着西夏陵的安全,现代化的高精度温湿度传感器、风速风向检测仪也为西夏陵的保护提供着更为精准的气象数据。
“去年6月,全新启用的西夏陵监测预警平台构建了覆盖全遗产要素的‘智慧天网’,融合了物联网、无人机、遥感、人工巡查与移动App,设置二球盟会十大类、99项精细监测指标。”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文物管理科科长任秀芬在接受中国新闻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智慧天网”让西夏陵的保护迈向“数字化”阶段,实现变化可监测、风险可识别、险情可预防、保护可持续。
“我们不仅监测大环境气象,更精细捕捉每处遗址小环境的温湿度、含水率等,分析病害与环境的关联,防患于未然。”任秀芬表示,这套指标完备、实时交互的体系,代表了中国文化遗产监测的领先水平,赢得了国际专家的认可。
未来,通过AI算法预测风化趋势、利用纳米防水材料喷涂给文物穿上“隐形雨衣”、从气候变化趋势提前做好长期保护措施……这些都是西夏陵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努力的方向。